當奔馳推出電動大G之后,還會有人再懷疑它的奔馳電動化的決心嗎?
在今年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的董事會上,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曾表示,公司調整了之前設定的目標,不再計劃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部轉為電動車銷售,并做好燃油車的長期準備。
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奔馳要開始放緩電動化的進程,在整個行業正在加速電動化轉型的時候,這并不是一個正面信息,于是后來奔馳的高管也緊急出來辟謠。
近兩年來,奔馳電動化方面在中國市場投放了很多產品,從旗艦級的EQS到入門級的EQA,產品線涵蓋了諸多細分市場,涵蓋9款車型的純電產品陣容,但是在市場上的銷量表現普遍都乏善可陳,即便對比BBA當中的另外兩家,也算不上成功。
但是今年的北京車展期間,奔馳除了帶來了1款全球首發車型電動大G,還有7款中國首發及車展首秀和8款在中國上市的全品牌21款車型,其中新能源車的比例要比往常更高。
可見,奔馳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說全球的其他一些地區市場,可能存在一些用戶接受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等影響電動車普及的現狀,那么中國市場在這方面可以說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沃土。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奔馳在北京車展期間全球首發電動大G了,這臺車的問世意味著奔馳開啟了高端細分市場的電動化,它雖然避開了高度內卷的中國新能源車的主流消費市場,但是目前來看,高端電動車很難賣出溢價,EQS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可預見的是奔馳這條路并不容易。
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的技術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產品的開發周期也在逐步縮短,相比之下,奔馳這類海外品牌通常都是開發全球車型,需要滿足全球各地的標準和測試,所以開發周期也會相對較長。
以電動大G為例,概念版Concept EQG最早亮相于2021年慕尼黑車展上 ,但車型實際推出卻計劃在2024年,而4年的時間在中國電動車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適應這種開發節奏與市場節奏的不匹配,對接下來奔馳的電動化轉型之路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北京車展期間, 鈦媒體App在車展期間對話了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及首席技術官薛夫銘,以及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歐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