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雁 秋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華為終端
隨著華為高端手機強勢回歸,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格局生變。
Counterpoint、IDC、Canalys 幾大機構最近都陸續發布了 2024 年 Q1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數據及廠商排名,不過統計結果有所差異。
Counterpoint 應該是最早公布的,其表示 Q1 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增長了 1.5%。具體廠商排名依次為:VIVO、榮耀、Apple、華為、OPPO、小米。六大品牌三漲三跌。
IDC 則顯示 Q1 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 6926 萬臺,同比增長 6.5%,排名前五的廠商分別是榮耀、華為、OPPO、Apple、VIVO,其中華為增幅高達 110.0%。
至于 Canalys 這邊的統計數據又有不同,Q1 時期國內手機出貨量整體情況持平,銷量 6770 萬臺,廠商的排名情況是:華為、OPPO、榮耀、VIVO、Apple。
過往不同機構對手機出貨量以及市場份額排名的統計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為各機構的統計口徑略有差異,但整體趨勢差別不大。而這次的三份報告,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 Q1 手機市場表現還是比較樂觀
- 華為歸來銷量大增,Apple、OPPO 下滑明顯
- 榮耀來勢洶洶
此前,關于“華為回歸,誰影響最大”的討論聲非常多,其中有不少聲音表示對榮耀的影響最大。令人意外的是,大盤回暖之際,榮耀不僅沒有“掉鏈子”,還和華為一樣實現了銷量正增長,甚至在 IDC 的數據中,還超越華為以 17.1%的份額拿下了市場第一。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三份報告都指出了 OPPO 的同比下滑,降幅為 14%或 15.5%。放棄芯片業務、砍掉 XR 板塊的 OPPO,將大部分力量放在對 AI 的布局之中,AI 能否成為帶動其業務增長的新引擎,還有待繼續觀望。
華為:失去的,我都會拿回來
華為的強勢回歸,是本季度的亮點。
從出貨量表現來看,IDC 報告顯示,華為在 Q1 的同比增長率高達 110%。Canalys 給出的結論是,華為經歷了 13 個季度,重奪中國大陸市場第一,憑借 Mate 及 nova 系列熱烈的市場反響,出貨量達 1170 萬臺,市場份額達 17%。
獲得這份成績,對華為來說實屬不易。過去幾年,受關鍵芯片缺失的影響,華為手機的出貨量排名從第一滑落至“Others”,業績發布會主題也變成了“求生存”。
不過,人們毫不懷疑華為會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2023 年 9 月 1 日,華為在沒有任何官方預熱的情況下開始了 Mate 60 Pro 的預售。據公開數據統計,9 月 1 日當天,華為 Mate 60 Pro 線上、線下雙渠道銷量總計約 80 萬臺,創下華為手機多項歷史新紀錄。
DoNews 攝
Mate 60 系列的火爆,直接拉動了華為手機在中國區市場份額的提升。IDC 的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3 年第四季度,華為以 13.9%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四,相較于 2022 年第四季度 10.3%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長 36.2%。
如果說 Mate 60 系列成功打響了華為的翻身之仗,那么新的 Pura 系列,大概率也會繼續擴大華為在市場的優勢。
4 月 18 日,華為 Pura 70 再次以“先鋒計劃”的方式正式上市——外界認為,Mate 60的產品勢能進入末期,Pura系列自然承擔起穩定市場的角色。
華為再次展現出強大的產品號召力,不到一分鐘即告售罄。據雷鋒網報道,此次華為 Pura 70 系列的備貨較為充足,全系在生命周期內已經備貨 1300 萬至 1400 萬臺左右。截止到七月,華為給供應鏈的訂單在 600 萬左右,而且從分貨情況來看,只有 Pro 版本量比較少。
顯然,華為對 Pura 70 系列早有規劃。即便是面對 iPhone 16 系列的競爭,華為也有望在今年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獲得不錯的成績。
圖源:IC photo
榮耀: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 AI 手機
榮耀在離開華為后幾乎是重新開始,CEO 趙明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那個節點上存在無數失敗的可能,甚至很多人以為榮耀完蛋了。”
然而歷經市場的考驗后,榮耀拿了個第一,市場占有率達到 17.1%,比去年多了 13.2%(IDC 數據)。
多項數據都證明,AI 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在大模型之戰中,榮耀展現出「清醒」的一面。現階段,多數手機廠商都處于摸索階段,更多做的是“手機 AI”——將AI大模型的能力作為一個“能力包”放入手機中,提供各類AIGC應用和功能。
相比之下,榮耀選擇另辟蹊徑:做平臺 AI,聚焦更底層的系統層。榮耀的 AI 不是簡單給手機裝個大模型,也不是一個操作系統,而是一個用 AI 重構的操作系統。
這是什么意思?我們以 MagicOS 8.0 中的任意門為例,用戶只需要“一步”——輕松一拖,就可以完成打車、導航、專有名詞搜索、商品比價、搜劇看劇等以往需要N多復雜操作才能完成的事。
簡單理解的話,不是“我去找服務”,而是“服務主動來找我”。而且這種體驗是系統底層的,并不需要下載一個具備 AI 屬性的 App。
圖源:IC photo
榮耀算是最早一批搭上 AI 這班車的手機品牌,在趙明看來,2016 年就已是榮耀 AI 手機的元年。彼時,榮耀的價值主張和核心思想就已經是用 AI 來重構未來的服務。
長達 8 年的鋪墊與探索讓榮耀走在 AI 手機的前沿,沿著清晰的 AI 手機戰略,榮耀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數據顯示,Magic6 系列首銷第一季度出貨量超過上一代首銷前二季度出貨量之和;搭載平臺級 AI 的榮耀 Magic V2 以及其他折疊屏家族產品,去年以來,同比漲幅最高達到 675.4%。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榮耀在對關鍵零部件和技術的掌控力上仍然比較依賴外部。從調查公司 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 拆解榮耀 X30 手機來看,該手機中的零部件有相當比例來自美國供應商,其中 39%的零部件為美國制造,國產零部件占比僅為 10%。
另一方面,長久受華為體系的侵染,榮耀的產品可能還在使用華為原有的技術和專利授權,尤其是在通信技術、操作系統優化等方面。對榮耀來說,技術自主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很可能會制約其手機大模型的發展。
OPPO:押寶 AI 待破局
據 Canalys 和 IDC 數據,OPPO 穩居 Top3,表現也很不錯。
IDC 指出,OPPO 在中高端手機產品線中采取全新的 AI 戰略,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銷量也有所增加,全新 AI 旗艦系列 Find X7 出貨量超過上一代產品;Reno 11 系列也在同價位市場中保持銷量領先地位。
這是 OPPO 在 AI 手機上的落地成果之一,但很明顯,其產生的市場效應并不如榮耀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