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制作通惠河水閘模型、體驗運河邊的非遺文化、與副中心的12家博物館聯動……元旦期間,剛剛對公眾開放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迎來了大批喜愛傳統文化的參觀者。在這里,大家不僅能近距離欣賞國寶,了解中國悠久的運河文化,博物館還準備了豐富多彩的開館活動,讓參觀者與文化零距離。
1月1日早上9點半,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P12停車場內三分之一的車位已經停滿,這里是距離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最近的停車場,趁著元旦假期最后一天不少市民都來到剛對公眾開放的三大文化建筑打卡。“先去博物館看看展覽,再去圖書館看看書。”不少市民已經提前安排好了新年第一天的行程。
從正門走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后,便進入博物館的共享大廳。大廳地下一層熱鬧非凡,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館活動之一“運河市集”火熱開集,吸引了不少游客。本次市集邀請了13家老字號來到現場,其中就包括來自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絲鑲嵌。
市集上,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非遺文化傳承基地帶來了匠人手工制作的花絲鑲嵌首飾。工作人員介紹:“花絲鑲嵌是‘燕京八絕’之一,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也是通州區非遺文化代表。明萬歷金絲翼善冠如今就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這件頂級國寶正是用花絲鑲嵌技藝制成的。趁著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館,我們也將這項非遺工藝帶到現場方便大家近距離接觸。”
除了“運河市集”,開館期間,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準備了豐富多彩的“運河有約”惠民月活動。其中,運河文化系列活動以“大運河與北京”為切入點,通過運河通關文牒、通惠河水閘、白浮泉劇場書、運河漕船等手工制作體驗,將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與大運河文化有機結合。
在展現通州地域文化方面,“運河有約”惠民月著眼聞名已久的“通州八景”,開設通州八景木藝窗花制作活動。北方地區歷來便有“一京二衛三通州”之說,經過上百年的積累,通州城在清朝便成了一個寺院塔廟眾多、樓閣會館林立、碼頭糧倉繁忙的通都大邑,這諸多的景觀經文人墨客的擇優潤色后,逐漸形成了人們口口相傳的“通州八景”。活動將帶領大家認識“通州八景”,了解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藝,欣賞中國古建筑窗花的傳統文化及圖案意象。
據悉,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積極聯動通州區博物館、北京韓美林藝術館、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博物館、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北京皇城御窯金磚博物館等北京城市副中心周邊12家博物館及“類博物館”,帶動多館聯動,打造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為主會場,通州地區博物館為分會場的活動矩陣,推出精彩紛呈的系列惠民文化活動。各館將通過舉辦主題展覽、開展特色社教活動并組織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動,助力北京的“博物館之城”建設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