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12日,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2024北京現代音樂節在北京舉行。今年是北京現代音樂節舉辦21周年,本屆音樂節為期5天,內容包括精品音樂會、作曲研討會、學術講座三大板塊。
展示中外優秀當代作品
5月8日晚,音樂節開幕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行,由指揮家吳懷世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帶來5部中外作品。
開場前,北京現代音樂節組織委員會主席俞峰和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葉小鋼一同致辭,對觀眾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北京現代音樂節堅持不斷探索、尋求新發展的藝術精神,秉持致力于普及現代音樂、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和為青年音樂家提供優質發展平臺的初衷,以社會大眾更易接受的方式傳播現代音樂精神,旨在讓更多高質量的中國現代音樂作品走向世界,為民族文化傳承和創造現代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北京現代音樂節組織委員會主席俞峰和北京現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葉小鋼(左)致辭
作曲家朱一清的《深灰》拉開了音樂會的帷幕。這是朱一清“Deep”系列作品中的一首,其命名將國際象棋引擎“深藍”(Deep Blue)與機器學習中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概念相融合。《深灰》這部作品不僅是對聲音的探索,更展現了對未知領域的挑戰。作曲家將電子音樂的反饋處理,通過人工方式進行翻譯、轉錄,同時引入創新的“擴聲”手法,展現出音樂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奧地利鋼琴家、作曲家吉恩·比爾斯的作品《回音余響》,節選自其為鋼琴與弦樂隊而作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音樂會上,她親自擔任鋼琴演奏。比爾斯在作品中汲取了巴赫、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精髓,同時巧妙借鑒了德國音符命名體系,將自己的名字融入作品主題,形成“fa-mi-fa-mi-si”的音符組合,這既是自我身份的表達,亦是對傳統音樂的致敬。同時,這部作品呼應了比爾斯尤為鐘愛的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實現了跨時代的音樂共鳴與情感交流。
近年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作曲家賈國平一直致力于以獨具個人韻味的管弦樂隊配器音色描繪中國古代詩畫與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聆籟》即是該風格的作品之一。為管弦樂隊而作的《聆籟》是賈國平2018年作品。作曲家通過特殊打擊樂器與多種樂器復合化音色來展現江南園林的詩情畫意,通過管弦樂隊的聲響來刻畫四季流轉中變幻不斷的園林景觀,并借此表現其特有的融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的意境之美。
《規則之韻》是英國作曲家拉里·戈夫斯2014年創作的作品。不同樂器組在作品的內部展開了數次富有表現力的對話,且每次對話都巧妙地間隔了一段空白時間,為觀眾留下回味的空間。
音樂會最后一首曲目是泰國瑪希隆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作曲家龐那榮為管弦樂隊創作的《寂靜之韻:混沌的低語》。這是龐那榮對音樂與寂靜這一古老而永恒主題的探索,也是一次對聽眾感官的挑戰與啟迪。音樂與寂靜相互呼應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層次分明的音樂世界。
青年作曲家思想碰撞
5月9日上午,“青年作曲家交流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辦。看到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創院院長葉小鋼不禁想到了學生時期的自己,“當年我坐著綠皮火車從上海到北京求學。那時候我和我的同學們都懷揣著遠大的抱負,想要改變世界。”四十多年過去,當代青年作曲家的創作成就已有了顯著的提升和超越。但他也認為,專業音樂界仍然缺少走向市場、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為此他對青年作曲家和青年學子們提出期許,“年輕的一代,你們是中國音樂的未來,希望年輕的作曲家能為中國的室內樂增添華章。”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致開場詞
當日論壇由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作曲專業青年教師鄭陽擔任主持人,青年作曲家姚晨、羅麥朔、梁楠、覃鋒達、劉鵬、劉力、白超、王阿毛、施蘭、文子洋參與研討。作曲家賈國平、龐那榮、吉恩·比爾斯也共同參與了相關議題的討論。
青年作曲家在走向創作成熟之路上如何尋找、確立自身創作風格與特色,既是每位作曲家在成長過程中要面臨的考題,也是許多作曲家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答案。現場的作曲家們分別結合自身成長與實踐經歷討論這一話題。
上海音樂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副教授梁楠認為,作曲家要直面真正的自己,盡量擺脫同時代作曲家、前輩作曲家的影響。西安音樂學院作曲家副教授白超表示,風格不是刻意尋找來的,不要把風格當成自己的“緊箍咒”。在日積月累的創作中,不要給自己設定框架,多吸取其他藝術門類,慢慢地就會越來越清晰什么才是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也就逐漸能找到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王阿毛是從附小、附中一路成長起來的,她認為自己所接觸的一切都成為自己的養分,通過不斷地向自己提問,明確自己的喜好,也就逐漸形成了個人風格。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劉鵬表示,他并非附中出身,而是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喜歡的作曲家,逐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浙江音樂學院作曲與指揮系青年教師施蘭認為,創作者和風格之間是相互尋找的關系。她在穿插創作不同類型作品的過程中,讓不同的風格來影響自己,逐漸放大自己的特點使之成為個人風格。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羅麥朔從個人經歷中得出一個結論——要多實踐,“聽多少作品、看多少總譜都不如自己親自嘗試,從了解每一件樂器開始,逐一進行創作。”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作曲教研室主任姚晨提到,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定不要“成熟”,要讓自己永遠處在發展中的狀態,多給自己制造更多可能性。要抱著開放的態度不斷學習,不管是本民族還是西方的文化。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有合作精神,把自己的思想、信念與演奏家分享,多聽取別人的建議,多與他人交流。
四川音樂學院副研究員劉力認為,作品首先要打動的是自己。作曲家以符號化的形式最先與演奏家進行溝通,只有有了良好的溝通,才能通過他們的演奏,最終感動觀眾。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副主任覃鋒達認為,每個人的創作風格都和自己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他在創作中追求“真、善、美”,在技術風格上追求精致。文子洋是此次研討會中年齡最小的青年作曲家。他通過在系列作品中的每部作品開頭重復使用兩個相同的音符,來強調個人特點,也希望以此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吉恩·比爾斯認為,作曲家要維護好和演奏家之間的關系,互相理解、互相傾聽。在音樂中表達愛,與演奏者和觀眾形成愛的關系。她建議所有作曲家都要真正掌握一門樂器,這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音樂;多參與跨學科研究,拓寬視野,最終會找到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