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成為電商行業的盛宴,已有近11年時間。
今年,6月尚未拉開帷幕,各大電商平臺已著手為即將到來的大促造勢。5月8日,京東宣布,今年京東618將于5月31日晚8點全面開啟,每天能領20元額外補貼。天貓618也已于5月6日起接受報名。
近年來,電商頻頻拋出低價大促誘惑,以刺激疲軟的消費。不同于2023年,今年,淘寶、京東均取消預售機制,同時繼續加碼百億補貼,發力內容化。
沒有預售的618,也就意味著電商不再通過拉長戰線帶動戰績。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此次購物狂歡,電商選擇不“卷”時長,“卷”服務,包括進行先漲后降管控以及全程價保服務。
電商正試圖通過服務讓消費者放下買貴、買早的后顧之憂。
中消協點名后,官方預售取消
今年618,價格依舊是大型電商平臺的競爭主基調。
與此同時,玩法變得更加簡單,結合低價戰略,各家直接打出“百億補貼升級”“價格直降”“退換無憂”等組合拳,頭部平臺則取消預售,直接放低價、退差價。
“看到預售多少有些反感,而女裝是重災區,拖15天才發貨,消費者就是想買了馬上穿的。”多位消費者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預售充滿了“套路”,支持取消也更想“簡單”花錢。
消費分級態勢凸顯,商家們也逐漸意識到,一方面,大促要回歸本質,讓優惠來得更“猛”一些;另一方面,好的產品才是消費核心,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最終才能激活市場。
貝殼財經記者獲悉,今年京東618在5月31日晚8時現貨開賣,同時,還將同步推出百億補貼日活動。在6月2、6月3日、6月8日,還將先后推出9.9包郵日、超級直播日、PLUS會員日等主題活動。
相比往年,阿里巴巴今年618最大的變化在于取消官方預售環節,并設置兩輪現貨售賣期:5月20日晚8時和5月31日晚8時開始。
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不用熬夜搶購,不用蹲點付尾款,不用拉長戰線。
近年來,關于電商預售的消費投訴不斷增加,一些品牌商家在大促期間的預售暗藏貓膩。
今年1月底,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其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電商平臺預售模式亟待規范。同時指出電商平臺預售模式存在五大問題,包括“尾款”漲價不誠信;預售商品不價保;承諾贈品不兌現;承諾時間不發貨;“最低價”宣傳不屬實。
中國消費者協會著重要求電商平臺應強化平臺主體責任,明確預售模式下平臺或商家的信息披露義務、交付保障措施、退換貨規則等。
618“卷”服務:管控先漲后降
沒了預售,618拼什么?
往年,平臺試圖通過增加618大促時長獲得更可觀的GMV(成交總額),當取消預售成為行業標配后,電商選擇不“卷”時長,“卷”服務。
天貓、京東等頭部電商平臺除了進行先漲后降管控,還進行全程價保服務。此外,提供免費上門退換、以舊換新、送裝一體、過敏無憂、不愛吃包退等一系列服務,試圖通過服務讓消費者在謹慎掏兜的時代,放下買貴、買早的后顧之憂,以此拉動消費。
面向商家,今年天貓618簡化報名環節,滿足條件的商家直接進行商品報名即可。貝殼財經記者從多位商家處獲悉,今年天貓618無商家報名環節,符合要求即可直接進入商品報名。
貝殼財經記者從京東商家處獲悉的招商規則顯示,店鋪需要滿足星級大于等于4星;物流履約因子排名率大于等于5%的要求。其中,若店鋪物流履約因子排名率低于5%,京東支持商家通過開通晚到賠服務報名大促活動。
對于成功報名的商品,京東會打上“618”標簽,在搜索、推薦頁、618會場等位置提供流量傾斜。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店滿減的活動玩法上,今年京東618將主推每滿300元減50元,該玩法的相關費用由商家100%承擔。
近期,拼多多也開啟母親節大促活動的報名招募,本次節日大促報名將直通618大促主會場。參與活動后,商家將獲得搜索、推薦排序大幅加權,以及百億級曝光流量。
根據規定,商家報名參與“母親節大促”活動后不可以漲價,但可以向平臺申請取消活動,多次取消后可能無法再報名。
服務以外,大促的核心當數價格之爭。
貝殼財經記者從多位京東百億補貼項目組人士處獲悉,京東百億補貼4月底加碼,從美妝類目突破,加補2億元贈品。
行業普遍認為,美妝品牌對價格控價嚴重。平臺在促銷空間小的前提下,“卷”低價,只能從加贈入手,攤平消費者到手的整體價格。
低價暗戰之中,京東自去年3月上線百億補貼。數據顯示,去年京東11.11百億補貼日開場不到4分鐘,京東百億補貼頻道成交額破億。
電商行業看到“低價”背后新的市場與機會,打法類似,以“低價”為核心的要素已被放在了電商行業業務經營的首要位置。
4月23日淘寶開啟百億秒殺節。同時,1688入淘,其品牌平替和大牌代工廠直供的“低價”特點,也將帶動消費者的關注和選購。
頭部電商成立比價團隊,內容流量成新變數
頭部電商已經進入互相“抄作業”的競爭階段,隨著大促時間節點逐漸模糊,以及天天促銷、天天低價襲來,用預售拉長銷售周期,試圖降低商家成本反哺消費者的邏輯已經不符合現階段,618取消預售也在意料之中。
去年開始,“低價”便成為電商平臺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