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個月,來自全國20個省市16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科創載體的363個項目參加,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航空專業賽暨第二屆“大飛機”創新創業大賽在近日迎來收官。
就日前總決賽現場競講的6個項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飛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光輝在點評環節指出,這些項目聚焦的問題,無論是智巡安飛、航空高功重比永磁電機系統,還是高性能航空PTC熱敏陶瓷電加熱組件等,對國產大飛機持續完善非常重要。
以最終斬獲總決賽冠軍的基于三維的飛機線纜網絡集成數智設計軟件項目為例,吳光輝即提醒,“國內現在要解決的除了一些‘硬’的東西,實際上還需要特別重視軟件方面的一些問題。”該項目由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EWIS集成設計室副主任陳起予等人組成的團隊完成。
上述創新創業大賽由中國商飛和臨港集團共同主辦,聚焦民用航空全產業鏈先進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旨在貫徹落實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聚集高新技術成果和資源,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速成長。
當天總決賽現場,中國商飛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上飛院院長沈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飛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光輝,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朱美芳,科技部相關直屬事業單位處長陳偉,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趙健,臨港集團副總裁顧春華出席活動。
陳偉在現場表示,上海作為中國民用航空產業的重要集聚區和策源地,依托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大飛機專業賽,充分發揮中國商飛在大飛機戰略中的主力軍作用和臨港新片區產業生態優勢資源,聚焦民用航空全產業鏈先進技術創新和實踐應用,面向全國發布賽題征集項目,通過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要素集聚平臺,促進大飛機產業融通創新,推動民用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
趙健也強調,上海是中國民用航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承載區,也是中國大飛機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集聚區。依托中國商飛和大飛機產業園的發展,上海在民用航空產業培育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
對于此次大賽,其表示,“這既是民用航空領域創新創業的一次高水平競技和集中成果展示盛會,也是央地合作、政企協同,共同踐行國家戰略、推動科創策源能級提升的重要舉措。未來上海將持續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為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不竭動力。”
發掘創新力量:集聚、培育、孵化科技企業和團隊
2023年5月28日,國產大飛機實現商業首飛,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截至最新的1月2日,東航第4架C919大型客機也已交付入列。市場觀點認為,國產大飛機的商業化運營將為上下游企業帶來商機,拉動國內航空工業產業鏈的全面升級。
上述創新創業大賽就是吸引更多創新力量關注并參與民航產業鏈的有效途徑之一。“現階段需要大量新的技術、新的供應商進來,未來助力完善國產大飛機的整個產業鏈。”上海臨港新片區航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顧瑞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顧瑞笠提到,實際上也是中國商飛公布了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或是需要創新的點,“通過評選,以及后續我們也會和中國商飛發布相關政策,同時政府和我們也會出臺需要的支持政策,使得這些企業積極地加入民航事業,為整個大飛機業產業鏈的完善作出貢獻。”
陳起予團隊研發的基于三維的飛機線纜網絡集成數智設計軟件項目獲得此次大賽總決賽的冠軍。他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解釋道,“在飛機線纜集成設計軟件方面,之前的軟件它的效率相對來說并不高,也沒有特別貼合設計員的使用需求,需要設計員去配合這個軟件,但其實我們有自己的設計規則和設計流程。”
飛機線纜又被稱為飛機的神經網絡,負責全機電能和信號的傳輸。以C919為例,全機共有22000多根導線,全長91公里,其線纜設計復雜度特別高,設計的數據量特別龐大。
陳起予介紹,總體而言,其團隊研發的軟件使得線纜的集成度更高、重量更輕、經濟性更好。“我們最大的優勢在于產需結合,對于我們來說,本身就站在國產大飛機設計的一線,熟悉設計的規則和背后的邏輯,我們也吃透了這些需求,相當于是由真正使用這個軟件的人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對于該軟件的后續應用進展,陳起予對澎湃新聞記者補充道,對于一個工業軟件來說,從它第一次開發完成到最后非常成熟,其實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目前已經完成整體功能了,2024年會完成整個的分裝,預計在當年完成落地。”
陳起予強調,有別于其他類別的產品,軟件需要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也就是在使用中不斷地補充完善、進一步迭代,“包括像國外的一些工業軟件,其實也是經過了幾十年不斷的迭代完善,才有今天這樣的局面。”
值得關注的是,陳起予同時提及,團隊的愿景是希望將上述軟件做成國內工業界的一款線纜集成軟件,而非單單在航空領域得到應用。“像軌道交通,還有電動汽車、船舶等,隨著行業電氣化的不斷發展,我們相信這些行業以后都會有這種需求。”
除了陳起予團隊基于三維的飛機線纜網絡集成數智設計軟件,當天的決賽現場,智巡安飛、航空高功重比永磁電機系統、新型電磁成像精密檢測傳感器系統、大飛機照明和大飛機內飾、高性能航空PTC熱敏陶瓷電加熱組件研制、高韌性綠色尼龍增材制造等項目均受到極大關注。
據介紹,對于類似通過上述大賽吸引并發掘的優秀創新力量,后續也將依托“一器一室一基金”聯合科創服務體系,通過“大手牽小手”的方式,予以資金、技術、空間等全方位的扶持,集聚、培育、孵化創新鏈上的科技企業和團隊。
中國商飛、臨港集團發布倡議:開放試驗技術、試驗資源、民機適航體系培育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現場,中國商飛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上飛院院長沈波,臨港集團副總裁顧春華還共同發布了《大飛機產業鏈聯合孵化》倡議,倡導中國商飛開放試驗技術、試驗資源、民機適航體系培育;邀請全球頂尖科技水平的創業企業入駐大飛機園;呼吁社會各界共同搭建支持民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投資和金融平臺,為民用航空產業的初創企業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支持,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作為這項倡議最直接的體現即是,上述智巡安飛、航空高功重比永磁電機系統、新型電磁成像精密檢測傳感器系統等社會項目均獲得了一個深入走進大飛機的機會,與中國商飛技術團隊成功牽手。
此外,神子復合材料、航帆揚檢測、春霆航空、智巡安飛、法百瑞先進材料、正成星網6個符合民用航空產業發展趨勢、技術成熟度等級高的優秀創新項目當天也與大飛機園進行入孵項目簽約。
在資本助力方面,臨港智兆基金、道禾長期、上海自貿區基金、中科創星、華創資本、創業接力天使6家金融機構,也最新加入了大飛機園科創基金聯盟。
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于2020年10月正式啟動。產業園位于臨港新片區浦東國際機場南側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是上海市26個特色產業園之一。“一谷一園”是大飛機園的首發項目,該項目毗鄰商飛總裝基地,總建筑面積超12萬平方米,將建成航空研發辦公、專業廠房等。
根據啟動之初的規劃,依托中國商飛、中國航發在新片區已有的產業布局,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500億元,到2035年預計突破2000億元。
顧瑞笠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 2024年大飛機園也或將迎來幾個重大項目入駐。
“近期,我們引進的企業主要還是機體結構和機體材料供應商,同時我們后期也會引進航電系統等機載設備的供應商。”顧瑞笠再次強調,“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社會項目、更多的社會資本加入到整個民航的供應鏈體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