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合資車在國內市場一家獨大,銷量榜單前十名鮮有國產車的身影。
然而近年來,隨著自主品牌的異軍突起,合資品牌的銷量優勢正在逐漸被蠶食。
就在剛剛過去的3月,銷量前五竟然只剩下一汽-大眾這一株獨苗,其余席位皆被國產車包攬。
國產品牌的全面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如此劇變的市場格局,曾經不可一世的合資車巨頭們,該如何自處?
細看銷量榜單,一汽-大眾之所以能獨善其身,離不開其多年深耕積淀下的品牌號召力和忠實消費群體。
大眾品牌在國內擁有廣泛的認知度和美譽度,旗下多款車型已成為各自細分市場的標桿,且積累了大批鐵桿粉絲。
即便偶有曝出質量問題,短期內也很難撼動其根基。
不過從長遠來看,大眾若想重回巔峰,恐怕也不太現實了。
相比之下,日系品牌的境遇就要凄慘許多。
除了廣汽豐田還能勉強擠進前十,其余本田、日產等已集體跌出主流陣營,淪為”其他”。
作為省油主打的日系車,在電動化大潮席卷之下顯得格外被動。
而內卷嚴重的國產新勢力們,瘋狂圈占的正是日系的傳統領地。
豐田憑借多年的燃油造詣,或許還能負隅頑抗,但本田、日產怕是時日無多了。
3月車市的另一大看點,是環比僅增長0.3%,創下本世紀3月最低增速。
除開消費低迷的客觀因素,近期的降價潮也引發了不少觀望情緒。
當前的狀況,可以視為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一次博弈。
那些資金雄厚的合資大廠,自然底氣十足,但對于部分國產品牌而言,降價已是迫在眉睫。
降價,意味著新一輪內卷的開始。
這個變革的年代,注定會淘汰一批玩家,而那些在性價比上先天不足的合資品牌,恐怕會是第一批出局的對象。
隨著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升,頭部效應會愈發凸顯。
對國產車而言,內卷既是殘酷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恰恰印證了它們的能力和潛力。
那么作為合資”獨苗”的一汽-大眾,又該如何應對國產品牌的步步緊逼呢?我認為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 加大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投入,盡快縮小與自主品牌的差距。
雖然目前憑借品牌優勢,大眾還能穩坐B級車市場頭把交椅,但若不思進取,也難免重蹈日系覆轍。
全新一代邁騰的推出,以及與大疆達成戰略合作等,都是很好的嘗試。
2.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渠道下沉,搶占更多三四線城市市場。
相比動輒百萬級的豪華品牌,大眾在性價比方面其實也有一定優勢。
通過SUV等細分市場的產品布局,大眾還是有望搶占更多市場份額的。
3.把握消費者對德系品牌的情懷,適當開發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限量款、紀念版等,也許能在一片喧囂中突出重圍。
在當前這個大變革的時代,一汽-大眾若想保住”獨苗”地位,勢必要滌除舊思維、迎難而上。
國產品牌的兇猛來勢已不可阻擋,但只要沉著應對,化被動為主動,未來或許依然可期。
這一仗,一汽-大眾是輸不起的,更輸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