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中國經濟迎來新契機。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釋放出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產業轉型的重要信號。會議提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等政策方向,也明確了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重點產業方向。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梳理了2023年城市科創領域大事件(35件事,15座城市),并邀請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做點評與展望。
2023城市科創大事件
大科學裝置
• 2月,江蘇蘇州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項目順利通過總驗收。
• 6月,安徽合肥先進光源獲國家批復,進入建設階段。
• 7月,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建設取得進展;2月, 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取得進展。12月,上海發布《關于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
• 10月,浙江杭州極弱磁大科學裝置進入施工階段。
(詳見澎湃新聞全球智庫《產業與治理|大科學裝置科學數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模式探索》)
城市算力
• 1月,國內首個量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在江蘇無錫揭牌。
• 1月,浙江寧波首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上線運營。
• 4月,中國聯通研究院、廣東聯通攜華為在深圳建成全棧自主創新AI 智算中心。
• 4月,上海印發《上海市推進算力資源統一調度指導意見》;10月,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
• 8月,中國電信長三角國家樞紐嘉興算力中心在浙江嘉興開工。
• 9月,長三角智算中心在安徽蕪湖揭牌。
• 10月,《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稱“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節點……有序建設算力設施;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等節點……著力提升算力設施利用效率”。
(詳見澎湃新聞未來2%《深圳公布算力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打造中國算網城市標桿》等相關報道)
“專精特新”與科技型企業
• 2月,上海發布《上海市創新型企業總部認定和獎勵管理辦法》獎勵支持最高可達1億元。5月,《上海市吸引集聚企業研發機構 推進研發 產業化的實施意見》強調推動研發產業規模化發展,優化研發產業化服務等。
• 8月,廣東廣州發布《廣州市壯大科技創新主體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要探索科技招商新模式,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 9月,北京發布《關于進一步培育和服務獨角獸企業的若干措施》要主動挖掘培育獨角獸企業;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市調研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情況。
(詳見澎湃未來2%《上海首發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指數:近八成來自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相關報道)
創業投資與國資基金
• 上海發布《關于新時期強化投資促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政策措施》,關注集成電路產業,圍繞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等領域。深圳發布《深圳市關于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八大未來產業等領域。
• 浙江杭州打造規模超3000億元的“3+N”杭州產業基金集群。浙江溫州重點產業基金將投資溫州市“5+5+N”產業,重點為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詳見澎湃新聞科創101《上海正在籌劃設立科技創新引導基金》等相關報道)
中外交流
• 6月,特斯拉的首席執行官(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前往上海參觀特斯拉“超級工廠”。
• 6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到訪北京期間,蓋茨基金會宣布將攜手北京市政府和清華大學,未來五年向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提供5000萬美元捐贈。
• 10月,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在四川成都太古里蘋果專賣店,與王者榮耀玩家互動,到訪浙江嘉興為蘋果生產Apple Watch的立訊精密總裝工廠。
數字產業與數字治理
• 1月,《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開始實施。7月,《關于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30年,數據要素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
• 5月,浙江杭州發布《數字經濟促進法(專家建議稿)》。同月,《杭州市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實施方案》稱要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11月,舉辦第二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
• 8月,上海發布《立足數字經濟新賽道推動數據要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稱到2025年數據產業規模達5000億元。
• 12月,國家網信辦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簽署《關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此前,廣東廣州、深圳等城市發布公共數據管理辦法。
(詳見澎湃城市觀察《浙江帶頭,智能汽車數據安全監管越來越細》等相關報道)
語言大模型與AI治理
• 2023年,華為盤古、阿里通義、訊飛星火、有道子曰、智譜AI、百度文心、復旦moss、商湯商量、云知聲山海、騰訊X music等三十多個大模型面市。
• 5月到6月,北京、深圳、四川成都等城市紛紛出臺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從提升產業集聚水平、打造全域全時場景應用等方面出臺了相應計劃與政策。
(詳見澎湃城市觀察《中國可向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借鑒什么?》等相關報道)
布局未來產業
• 江蘇蘇州關注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與光器件、元宇宙、氫能、數字金融、細胞和基因診療、空天開發、量子技術等未來產業
• 江蘇南京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六份專項行動計劃。
• 北京關注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六個方向。
• 深圳支持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等八大未來產業
(詳見澎湃科技專題《搶占未來產業》)
2023: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地方國資產業基金崛起
第一、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重要性加強。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文章稱,“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在這個背景下,城市積極推進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推進大科學裝置的實體建設和共享機制,一方面將算力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的一部分,積極落地智算中心、算力中心等重要設施。
第二、強調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民營經濟31條”明確提出,“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各城市紛紛推出鼓勵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的指引和獎勵政策,著力培育“專精特新”、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第三、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不少城市設立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為了改善科技企業的融資環境,國務院出臺《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各地紛紛跟進相關政策。同時,募資市場中地方國資的產業基金迅速崛起,有趨勢成為城市高新技術產業中最主要的資方類型。
第四、科技創新加快城市產業轉型升級。2023年不少重要國際科技企業CEO訪華,地方政府高規格陪同,釋放歡迎科技密集型外資持續投資中國制造業的信號。其次,數字技術迎來重要突破,各“廠”競相推出語言大模型。城市紛紛推出促進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行動方案。未來產業也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第五、科技治理水平逐漸完善。8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各地同步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新興技術的社會和商業治理。
2024: 更注重科創軟環境建設,加大支持企業創新力度
2023年,中國城市加快科技創新在政策、要素、人才等方面加速布局,2024年,科技創新又將呈現哪些新的特點與趨勢。對此,澎湃研究所專訪了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城市推動大科學裝置和算力基礎設施,對前沿研究和科創的意義是什么?
曾剛:為了抓住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應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中國[MOU1] 中央和地方城市政府紛紛制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激勵政策措施,設立算力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從根本上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從0到1的突破、彌補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2023年,盡管算力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建設耗費巨大,但中央和地方政府聯手,建設速度驚人,建設成效顯著。上海、合肥、無錫、蘇州等地算力設施和大科學裝置建設基本完成。這對加強城市基礎研究、提高科創策源能力有長遠的影響。各種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落戶多座城市,為城市數字技術打下了良好基礎,拉高了數字經濟的發展能級。
澎湃新聞:在高效利用新建的科學技術基礎設施方面,城市在2024年有什么能做的工作?
曾剛:除了科技設施建設加快,治理機制也有新探索。2023年5月,合肥磁約束聚變能研究開放創新試點,旨在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和國際科技合作網絡。此前,《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也提到“長三角科創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升級和聯合建設”等。
放眼2024年,應該將工作重點從硬件設施建設逐漸轉移到軟件環境建設上來,構建開放、共營共享、鼓勵科技項目聯合攻關、科技成果共享的新機制刻不容緩,應該摒棄“以鄰為壑”的傳統狹隘觀念,從全局的高度、為區際國際科技聯合研發提供高水平、專業化的管理服務。
澎湃新聞:2023年,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多次出現在頂層設計文件中,各大城市相繼出臺促進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以上海為例,您對現行針對企業的創新政策有何評價?
曾剛:上海等一批國內城市十分重視企業在城市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明智之舉,上海實踐也證實了其創新政策的睿智之處。
上海在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卡脖子”技術問題方面,承擔著特殊的使命。
為此,上海在制定城市創新政策時,應該更充分地聽取相關企業、國內外行業協會、國內外專家的意見,在導入國內外風險資本、調動企業從事研發的主動性積極性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澎湃新聞:2024年,在改善企業的創新環境、鼓勵企業積極投入創新活動方面,有哪些重要趨勢?
曾剛:從目前情況看,2024年,各級政府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上海等城市政府明確了鼓勵更多主體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建設更多的科創基礎設施、加大對企業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優化了政府采購企業制造的首臺套設備的流程、擴大了引進高端人才的綠色通道,上海企業創新活動環境條件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優化。
當然,避免政府對企業創新活動過多的直接干預,讓專業團隊專業人員安心搞科創,仍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澎湃新聞:創新創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條中特別提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您有何解讀?
曾剛: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投資高、產出高、風險大的特點,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離不開強大金融資本的支持。科創金融改革是城市創新創業的重要保障之一,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企業科創是籌集企業科創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
經過40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創新創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社會資本存量、企業和個人投資能力不容小覷。2023年,上海、深圳等城市制定了鼓勵創業投資的政策,杭州、溫州等城市還組建了鼓勵科技創新的產業基金。引入社會資本不僅能夠持續擴大戰略型新興產業資本來源,而且還能提升社會各界對企業創新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形成更加有利的創新創業環境。
澎湃新聞:2024年,城市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有哪些關鍵點?
曾剛:2024年,新質生產力、算力板塊可能是產業投資與股權投資的熱點。產業發展空間巨大的北斗規模應用、與全球科技發展同步的人形機器人、未來數字經濟底座的算力網絡值得重點關注。不同城市的投資重點還與該城市錨定的戰略產業有關,比如《溫州市重點產業發展基金管理辦法》明確提出“投資領域為溫州市‘5+5+N’產業,重點投資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聚焦新能源、眼腦健康等細分優勢產業”。
澎湃新聞:科學技術和基礎研究要取得進步還要能夠轉化為產業優勢,才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城市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特點和趨勢?
曾剛:與紡織、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主要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本等消耗型生產要素不同,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則主要依賴科技、數據、關系等增量型生產要素。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科技事業,建立區塊鏈、互聯互動的數據網絡,推進區域一體化,尋求并錨定合適的國內外合作伙伴,建立發展共同體,是新時期實現新跨越新發展的關鍵。
2023年,從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成果轉化,到構建城市數據基座、促進數字經濟,再到大力發展科創策源能力與高新技術產業,各大城市都有行動。尤其是長三角城市群。以杭州、蘇州、無錫、上海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和高新產業發達地區,在過去的一年中不僅各自更新了政策和法律法規,進一步促進、規范科創產業的發展,還做出了很多區域協同發展的努力,整體提升區域科創經濟的規模和能級。這個趨勢在2024年還會進一步延續。
澎湃新聞:城市布局未來產業,您有何看法?
曾剛:中國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全球產業勞動地域分工態勢來看,中國在一般制造業領域的優勢有減弱趨勢,而在元宇宙、氫能、基因與細胞、空天開發、量子技術等新賽道產業領域發展勢頭強勁。換道超車成為國內很多城市布局未來產業發展的共識。2023年,蘇州、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紛紛公布了未來產業的發展戰略文件。此前,上海等城市也公布了相應計劃。2024年,未來賽道上的角逐還會更加激烈。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最友好、勢頭最強勁、應用最廣泛的國家之一。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達7.47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過40%,但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0%,數字產業化占比為20%。這就是說,重視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進創新,重視產業升級,仍將是實現“穩增長、保穩定、促和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