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有這樣的商圈,我們的幸福指數就很高了。”1月2日,家住上海市普陀區長壽街道的居民潘阿姨告訴澎湃記者,她搬來附近小區不久,時常會來鴻壽坊遛彎,“早上來鴻壽坊食集買個菜,下午找些朋友一起來逛逛、曬個太陽、喝杯咖啡,周末跟家里人一起吃個飯,這里不少好吃的,很方便的。”
鴻壽坊,位于上海普陀區長壽路以南、西康路以西。1月2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鴻壽坊,這是上海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一個微型樣本。
鴻壽坊改造前。鴻壽坊 供圖
鴻壽坊改造后。鴻壽坊 供圖
走出7號線長壽路地鐵站,僅僅步行不到5分鐘,就可以看到這一有著幾分海派里弄特色、多棟石庫門建筑組成的鴻壽坊項目。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8.8萬平方米,由兩棟精品甲級辦公樓(東塔、西塔)和里弄商業組成。其中,里弄商業達到1.5萬平方米。
盡管是工作日下午2點多,鴻壽坊商圈仍然人氣滿滿,陸續有人來打卡拍照,一些門店如大壺春店里甚至還坐滿了食客,食集里一家家生鮮店、老字號等店鋪內,陸續有周邊社區居民前來購物,廣場中央也有居民們遛著狗、曬著太陽。
1月2日下午2點半,鴻壽坊食集中的大壺春店里,坐滿了食客。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資料顯示,鴻壽坊始建于1933年,最初是由商人潘守仁投資興建的一處里弄,老一輩的上海人習慣稱這塊區域為“大自鳴鐘”,因為這里曾有一座修建于1926年、高14米的鐘塔,每隔15分鐘就會叮咚報時。“大自鳴鐘”也曾作為滬西著名商業聚集地,附近居民想要買東西都會來這里,諸多小型作坊和老字號商鋪都曾在此集聚。
而隨著時代發展,歷經近百年歷史變遷,鴻壽坊于2016年啟動改建。2019年,瑞安房地產拍得這一地塊,瑞安新天地傾力打造鴻壽坊。歷經4年時間,昔日的石庫門建筑重現,融合現代商業與歷史風貌的舊式里弄煥然一新,成為上海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微型”樣本,主打“小而精”。
鴻壽坊入口處。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鴻壽坊的更新,將屬地文化特色發揮到極致,其采用“原址保護、整體復建、構件再利用”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文化要素。打個比方,采用1:1比例還原鴻壽坊舊址,典型的魚骨狀肌理與石庫門里弄結構保留了上海街巷文化特色,大面積舊磚循環利用,并采用環保低能耗通風天窗等建筑更新手段,匠心打造開合有致的里弄商業空間。主入口處的藝術裝置《上海點心》,以上海人熟悉的“油條”為靈感,展現了上海市民生活特色,而位于一側連廊內的《金色拱廊》裝置,以螃蟹蒸籠為原型,將上海的煙火氣與市民生活溫度再次留存下來。
位于鴻壽坊中央的“食集”則裝載了上海味道,集結了便民惠民生鮮店、各地老字號、品質網紅與口碑名店等30多個美食品牌,主打“用美食鏈接社區鄰里關系”。比如:連鎖生鮮品牌薈森生鮮浦西首店從早上6點就開始供應早餐與平價菜,并為居民提供洗菜、免費送貨上門服務,為了適應周邊辦公族的消費需求,還升級服務特色,提供如牛排現煎、果汁果切等“年輕化”的健康簡餐服務選擇。
鴻壽坊食集,集結了便民惠民生鮮店、各地街頭老字號、品質網紅與口碑名店等30多個美食品牌。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攝
“城市更新必須要因地制宜,結合鴻壽坊的歷史特點,它的轉型也必須是帶有煙火氣的,圍繞海派市民生活的特點。”鴻壽坊團隊負責人表示,最初接觸這一項目,團隊曾一家家走訪滬上特色小店,將其引進到鴻壽坊來,如扎根愚園路30年的王記蔥油餅、召稼樓內賣黃泥螺和蝦干的寧波特色美食店,以及原本開在南京西路的“桃十一”海鮮水餃店等等,“我們引進了70多個品牌,其中51家是上海或普陀區首店。”
上述人士坦言,小而精的“鴻壽坊”不能獨立于社區而存在,鴻壽坊所在的長壽社區老年群體不少,“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適老關懷’,我們希望這里的租戶可以給周邊的銀發族提供一些服務,目前已經有12家租戶可以為社區老人提供續熱水、優惠打折等服務,也有租戶可以通過展示敬老卡送點心、米漿水等,未來我們希望這樣的店鋪能越來越多,提升社區老人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