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太平洋的上海,在中美關系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上海公報》的簽署開啟了中美關系正?;拇箝T,此后,上海也成為美國企業和僑民的聚集之地,政要名流訪華的必經之地。中美建交45年來,無數在美國的上海人,在上海的美國人,或以上海為起點,或以上海為彼岸,跨越太平洋追逐個人夢想的同時,也架起了一座座中美友好的橋梁,他們如同一朵朵奔騰的浪花,匯入中國改革開放和中美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上海是起點
在中美交往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或生在上海、長在上海、學在上海,或與上海有各種淵源,上海是他們生命、學業或事業的起點,如今他們活躍在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藝等各個領域,在各自的行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為推動中美交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他們中有社團僑領。事業有成的他們始終不忘回饋祖國,并秉承一貫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凝聚華人社區力量,幫助在美華人華僑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為維護海外華人利益和提升華人影響力做出了卓越貢獻。
出生于上海的滕紹駿,5歲隨家人遷往上海,15歲移民美國定居,在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在金融、電訊以及媒體業有廣泛涉獵,然而唯獨對中美交流的熱衷卻是始終堅定、未曾改變。作為美中公共事務協會會長,他以改善中美關系為己任,信心滿滿地引領華人社區和精英在美國的主流社會中發出響亮的聲音。
從上海外事辦的一名年輕干部,到逐夢美國的企業家、立足美國的僑界領袖,應持榮始終將“社會責任感”銘記于心,未忘記曾在外事辦工作時致力為外事交往奉獻的初心,積極參加、組織華人活動,鼓勵華人參政議政,將讓年輕人和世界聯合當做自己的使命。
他們中有商界精英。改革開放后中美經貿聯系日益密切,活躍在商務往來第一線的公司老總和企業高管們成了推動雙邊交流的“活”的橋梁。職場打拼的崢嶸歲月使他們獨具慧眼,更好地為中美兩國實現合作共贏提供助益。
曾任英特爾副總裁、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的方之熙,是一名研發、管理兼擅的實干家。擁有數學專長的他選擇赴美留學,從在惠普嶄露頭角到在英特爾闖出一片天地,功成名就不忘回饋祖國發展。他致力于中國本土芯片產業的發展,并參與改寫了芯片行業的發展歷史,在美國芯片行業轉型、中美兩國的技術交流、中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貢獻。
他們中有行業翹楚。扎實的專業素養和持久的專注精神是他們的代名詞。憑借卓越的才能和精湛的技藝,他們書寫著業界傳奇;同時他們也積極提供咨詢,引介服務,為中美互動交流開辟新天地。
資深生物科技專家、知識產權律師孫霖赴美已近30年,心中延續不斷的中國情推動著她“為中國和上海做更多實實在在的事情”。她積極投身并竭誠促進中美在知識產權、生物醫藥及食品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1986年赴美留學的胡富民,如今是國際創傷急救領域的專家。多年來,他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增進中美創傷急救和災難醫學領域的交流和合作,積極推動建立和進一步完善上海乃至全國的創傷治療體系。
他們中有科教園丁。作為曾經的一代莘莘學子,嘗遍海外留學的酸甜苦辣,在美國社會立足后,投身科教事業,轉變為新一輩留學生的引路人,也成為新僑民的堅強后盾,幫助他們找到前行的方向。
在美東第一華埠紐約皇后區法拉盛鎮上有一座無人不曉的法拉盛圖書館,副館長邱辛曄為弘揚和普及中華文化做了很多工作。畢業于復旦大學的他在1990年代赴美求學,經歷艱苦的留學打工歲月后,投身于中美民間文化交流事業。在他的組織下,法拉盛圖書館常年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公益活動,探索出了一條用文化服務社區之路。在美國這個資本帝國,在紐約這個金融之都,在法拉盛這個新華人鬧市,邱辛曄舉著一把中國文化的火炬,照亮紐約華人新移民的精神世界。
社區小朋友為法拉盛圖書館20周年慶生。
上海是彼岸
改革開放45年來,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座包容開放的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吸引了許多美國人來到大洋彼岸生活、工作,他們取得了個人事業成功的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的現代化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力量。
他們中有的來自外交和政界,都為自己選擇了帶著濃濃中華文化韻味的姓名。在他們各自漫長的職業生涯之中,中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上海,則成為他們繼續中國情緣的第二個家。
季瑞達(Kenneth Jarrett)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進入中國大陸的美國外教,他曾經也是鏖戰外交界26年、取得斐然成績的美國職業外交官。如今,他已深深扎根上海,成為一名地道的中國女婿,繼續在商業上為中美關系做出貢獻,在事業和家庭上都和中國緣深情長。
同樣是前美國外交官的江似虹(Tess Johnston),自1990年代退休后便定居在了她深愛的上海,她說這里是她“永遠的暫住地”(permanently temporary home)。為了回應對上海老建筑的喜愛,她投入到上海史的研究中,已成為老上海研究圈中頗有名氣的人物。
他們中有的搏擊商海,在輝煌的商業生涯中,中國市場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市場中,他們不斷拓展商業版圖,不僅為自己帶來了榮譽與財富,也為中美經濟的合作共贏做出了貢獻。
白德能(Robert Theleen)是金融業界的傳奇,與中國妻子攜手創立并執掌的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是最早踏足中國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他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與社會的巨變,也為這片熱土揮灑了青春與壯志。作為改革開放的獲益者,白德能始終發揮著橋梁作用,促進中美兩國交流合作,致力于借助公司平臺幫助更多的美國企業和創業者參與到中國建設發展的大潮中。
他們中有的極具藝術天賦,促進中西文化的對話與交融,為上海這座東方魔都增添絢爛的色彩。
阿雷克(Alec Haavik)是出身于一個美國音樂世家的爵士才子,移居上海后一直致力于推廣爵士樂,將這種起源于美國的音樂風格介紹給當代年輕人。他不僅是一年一度的爵士上海音樂節上的常客,同時還領導著包括JZ大樂隊在內的多個原創音樂企劃,為觀眾呈現他的原創音樂與爵士樂的融合。
同樣出身于藝術世家的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從小在洛杉磯長大,在紐約結識了上海藝術家張健君后雙方墜入愛河,兩人結婚后她隨丈夫一起來上海任教,夫妻倆聯合授課,教授的課程包括藝術基礎入門和專業程度較高的藝術創作課程,幫助學生用東方的視角看西方,同時也用西方的視角看東方。
在上海的美國人,在美國的上海人,跨越太平洋雙向奔赴,見證了中美關系的潮起潮落。從起點到彼岸,江河奔流不息,人員交流不斷,中美交往的大門就再也不會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