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引入我們研發的水溶性納米微肥,改良栽培方式,當地竹筍從畝產100斤增產至500斤,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長,從以往一畝地竹筍種植收入400元增至目前的逾2000元。”來自西南科技大學的師生如此介紹四川峨邊筍用竹科技小院的科研應用成果。
據小院老師龍治堅介紹,隨著當地竹筍產量的不斷增大,小院師生的工作將從前端的種植技術研究延伸至終端銷售。“我們接下來打算把竹筍和相關預制菜產品搬上電商平臺,推動竹筍進一步打開銷路,幫助當地彝族同胞增收致富。”龍治堅說。
5月7日,在2024年全國科技小院大會現場,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及全國213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1000余人相聚一堂,分享科技小院建設成果,研討小院發展大計。
▲2024全國科技小院大會現場。大會組委會供圖
在大會的科技小院展區,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均曬出“成績單”。他們扎根農業生產一線,通過引入科研成果,聚焦解決“熱焦難”問題。但同時,由于人才、經驗或基礎設施的缺乏,農研技術面臨著推廣難的挑戰。
當天,大會發布了《全國科技小院發展報告(2024)》,報告從初心源起、發展歷程、建設成效、建設模式和未來展望五方面對科技小院的歷史、成果進行了總結,并同時指出,與產業、市場結合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規模化應用難是當前科技小院建設面臨的挑戰之一。
為助力培養既熟悉農業生產,又掌握新型銷售技術的新農人,探索針對小農戶的技術示范和推廣模式,大會支持方代表、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在會上宣布,拼多多將攜手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推出“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共同探索“學——研——商”公益性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培養農業復合型人才的“黃埔軍校”,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這是拼多多繼連續兩年支持科技小院大賽后,在助力創新型新農人培養上推出的又一重要舉措。
“政產學研用”融通共建科技小院
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率領科研團隊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全國首個科技小院。多年以來,一個院落、幾間平房、三兩學生幾乎成了科技小院的“標配”,規模雖小,但以這個院落為依托,農研的觸角由實驗室伸向“三農”前線,實現了農業研究與生產實踐、科研與農民、科研院所與農村、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
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科技小院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國已有157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積極參與,牽頭建設了1800多個科技小院,覆蓋31個省級行政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此外,科技小院還推廣到老撾和非洲11國,并連續三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作為重點案例向全球推廣應用。
在大會上,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指出,目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往前邁了一大步,物資裝備、抗災能力和生產組織方式相較過去都有極大提升。從整體上看,全國已累計建成十多億畝高標準農田,超過一半的農田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其中小麥的機械化率超過95%。
吳孔明表示,科技小院是聚焦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希望重點圍繞糧食和基本農產品高位增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進行布局,把小院打造成推動綠色增產,促進農業科技攻關和系統推廣的創新平臺。
▲四川峨邊筍用竹科技小院老師龍治堅在展臺介紹小院農研應用情況。樹森 攝
4月中旬,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等三部門啟動第二批科技小院及科技小院集群支持建設工作,在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等開展科技小院布局,著意推進“四個拓展”,“從高校主導向‘政產學研用’融通共建”便是題中之義。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唐繼衛在會上表示,應充分發揮高校、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等各主體在科技小院建設發展中的作用,系統布局科技小院集群網絡,完善并落實各類小院集群協同發展的激勵政策,實現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多方互動協同,實現“1+1>2”的功能。
如果說科技小院以往著意于解決農業生產端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那么在小院建設新階段,小院攻堅的觸角將延伸至農研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和科研農產品的市場化。
數商興農小院助力探索農研推廣的樣板模式
如何解決針對廣大小農戶的農研技術推廣難題?
在8日的平行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沖作了題為《科技小院校企合作助力產業與人才振興》的報告,王沖分享了科技小院如何服務企業、產業的已有探索經驗,充分肯定了企業在推動人才培養和推廣農研技術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王沖宣布,中國農業大學與拼多多將共同推出“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雙方將在云南大理古生村建設數商興農小院,并以此為依托,打造農業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據介紹,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擬于年內投入建設,參與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三部門洱海流域污染防控與綠色增產科技小院的集群建設,并納入集群申報,協同發揮校——地——企多方合作優勢。通過開展新農人培訓、科學論壇等方式,培養既懂前端科研、技術推廣,又能使用互聯網等技術進行后端銷售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王沖表示,在數商興農小院的加持下,洱海流域污染防控與綠色增產科技小院集群將著意探索針對小農戶的技術示范和推廣模式,形成“大理模式”,為未來的政策出臺提供樣板經驗。
此外,據侯凱笛介紹,“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將發揮拼多多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優勢,面向全國科技小院推出三項舉措,助力各地科技小院因地制宜地形成覆蓋全產業鏈、全流程的系統解決方案,其中包括:
第一,面向全國高校、科研院所扶持至少10項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和課題,雙方予以科研經費和技術支持;
第二,雙方將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通過開展學術沙龍、研討會、新農人培訓、電商助農等各類線下公益活動,為科技小院的學子們搭建交流切磋平臺,相關活動每年不少于10場;
第三,項目將面向全國科技小院團隊征集產、學、研、商對接需求,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流動。通過幫助科技小院科研成果落地孵化,以及農產品精準產銷對接,進一步助力優質科技農產品形成良性的供需大循環。
侯凱笛表示:“農學是最接地氣的學問。隨著平臺在農業領域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農業生產只有出品質、增效益,鄉村才能振興,農民方能致富,而致富經就藏在農學研究中。這也是平臺積極參與前端農業科技創新的原因,目的便是通過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能力。”
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近年來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科研轉化。除了連續兩屆支持科技小院大賽,其還利用強大的供應鏈鍛造能力,助力將各地科技小院重點支持的農產品打造成爆品,送往千家萬戶。
例如,2019年,褚橙與拼多多達成戰略合作。為助力褚橙拓寬銷路,拼多多通過百億補貼等手段給予大力支持。2023年11月,平臺聯合央視新聞進行進博會直播,褚橙成為7個上架水果之一。另一“名橙”——丹棱桔橙科技小院重點研究的“愛媛38號”,近年來在拼多多平臺打開銷路,當地不少果農開起了線上店鋪,直接服務消費者。
“人才是改變中國農村面貌的‘星星之火’。拼多多將繼續扎根一線,聚焦農業生產應用的‘熱焦難’問題,發揮平臺優勢以助力農研創新,助力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培養,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侯凱笛在大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