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對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撐作用,濟南市近日印發實施了《關于動員激勵廣大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濟南將充分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培育壯大鄉村產業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治理人才等關鍵隊伍,堅持本土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持續健全完善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長效機制,真正用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吸引人,用激勵干事創業的政策環境留住人,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事業前景凝聚人,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出臺首個以動員激勵人才返鄉下鄉為主題的鄉村振興人才政策,濟南想實現什么目標?
在1月4日舉行的濟南市《關于動員激勵廣大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試行)》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公務員局局長、市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王玉躍介紹,《實施意見》中明確了到2025年實現的“四個一批”目標:一是回引一批創新創業的“新農人”,鄉村產業帶頭人達到1 萬人以上;二是培育一批扎根鄉村的“新青年”,選培鄉村好青年達到2萬人左右,帶動3000名以上、30歲左右的年輕大學生回村創業、任職,實現每村至少有1名大學生;三是培養一批躬耕田野的“土專家”,鄉土科技人才達到1000人以上,市級代表性技藝傳承人達到250人以上;四是打造一批善治興村的“領頭雁”,回引4000名左右在外人才充實進村班子,每個村常態化保持3名以上村干部后備人選。
動員激勵廣大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關鍵還是“引得來”“干得好”“沉得下”“留得住”。為此,《實施意見》立足濟南市實際,提出了21條措施。
聚焦“引得來”,健全開放型的人才招引下沉機制。明確組建“鄉村振興海右智庫”、健全在外優秀人才庫、開展創業團隊招募合作行動、實施“海右菁英”助力鄉村招引計劃、實施定向專業人才“富農助農”行動等5項措施,推動各級持續加大對各類優秀人才的招引力度。比如,將以區縣為單位,統一建立在外企業家、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在外優秀人才庫”,實行縣鄉村干部結對聯系,大力推動本土人才回流,對符合條件的及時選拔進入村班子;再比如,將每年組織4000名左右大學生志愿者到農業企業、農業產業園區等見習實習或社會實踐,引導年輕人向基層流動、在一線成才。
聚焦“干得好”,健全多渠道的人才培育提升機制。提出了實施創新創業培育提升行動、鄉村人才“師帶徒”機制、健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農村學歷教育、基層帶頭人領航培育工程等5項任務,加強對各領域鄉村人才的培訓指導,促進能力提升。比如,將建立以齊魯鄉村之星、“海右計劃”鄉村振興人才為主體的“導師庫”,通過“師帶徒”,兩年內帶動培育1000名優秀人才。再比如,將推動市屬高職院校成立職業農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整建制招收基層干部群眾開展學歷教育。
聚焦“沉得下”,健全組團式的人才指導服務機制。包括選派鄉村振興“科技顧問”“文化顧問”“金融專員”“法治專員”以及設立“鄉土人才技能大師工作室”、健全專家服務基地運行機制、開拓農村創新創業應用場景等6項措施,確保各類人才下沉基層有渠道、有平臺。比如,今年6月底前,全市鄉村振興“科技顧問”“文化顧問”“金融專員”“法治專員”,將覆蓋“千村提升”工程所有幫扶村;再比如,利用兩年時間,全市將遴選命名60個左右“鄉土人才技能大師工作室”,定期組織開展技藝傳授、技能交流、帶徒傳技等活動。
聚焦“留得住”,健全精準化的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育、人才待遇保障、創新創業支持、以賽引才、分級分類評價機制改革等5個方面明確具體措施,進一步增強鄉村振興事業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將穩步探索鄉村振興優秀人才“事業編制池”做法,采取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方式,推動以區縣為單位,在街道(鎮)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時,拿出一定數量面向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優秀人才進行招聘。再比如,將堅持每年開展一次鄉村振興優秀人才“四創”大賽,面向國內外農業農村領域的優秀人才,開展項目路演、人才比拼,帶動形成人才回歸、資金回流、創業回鄉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