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哲學學會中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理工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上海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寧出席會議并致辭。
趙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上海是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開路先鋒,本次論壇也將進一步深化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研究。
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吳曉明教授作了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使命》的主旨報告。他指出,現代化任務是一種普遍的任務。自近代以來,現代性開辟出世界歷史,并在世界歷史中建立起一種基本的權力架構。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現代化都是它所面臨的普遍的、不可避免的歷史性的命運。然而,現代化并非一個純粹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種具體、歷史性的展開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基于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歷史環境和文化傳統而來的具體化,這就從根本上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特定的文化維度和自身的文化使命。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他強調,任何一種學術、文化,真正的成熟意味著它能在特定的轉折點上開始擺脫學徒狀態并獲得自我主張。我們從外部學來的東西,要能成為立足于自身之上的東西,要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這一過程需要經歷“文化結合”的艱苦鍛煉。
與會專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文明觀、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等進行了交流研討。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陳勝云教授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有效推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開啟了人的精神世界重構的歷程。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新現代性”,其實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建構,可以通過法治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來更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夏巍教授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文明觀,體現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及其他文明之間關系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并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明進步”與“文明交往”兩個向度,在具體的實現路徑方面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
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梅敬副教授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離不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一方面要堅持“為人民做學問”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兩個大局”基礎上立足“兩個結合”,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以人的發展為觀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李家珉教授作會議總結。他指出,要以學術討論切入現實問題,用哲學智慧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用發展著的理論創新成果不斷化解信念、信仰、信心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中青年學者要繼續努力,要為樹好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