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慶山全新散文集《清冽的內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書中記錄了慶山 2019—2023年間的日常生活和感悟。關于這些文章,慶山談道,相較往昔密集的旅行、寫作及與他人的相會,這幾年如同山洞靜居閉關。之前的生活模式完全改變,特殊的境遇,更需要強韌的精神力量鑒照外境與自心。
關注慶山寫作的讀者都知道,這些年,慶山對寫作與生活的內在思考,發掘越來越深,寫作的路徑與心路歷程同頻并行,她自述:“從某個年齡開始,經歷內心困難的六七年,獨行黑暗荒寂動蕩不安的隧道”,“也是從那一年開始,終究走上內心省悟與探索的道路”。
新作《清冽的內在》中的文章關于慶山個人生活的改變,這幾年她經歷了幾次搬遷、女兒遠涉重洋以及自己身體的階段性考驗。搬遷郊外讓居所離開大都市喧囂的中心,是一種主動的撤離,更接近野外的空闊;女兒海外求學,讓她經歷了如撕扯般的分離的疼痛;而身體的轉折,讓年輕時精力充沛經歷冒險生活的她不由得自我苛責而感慨焦慮。在隱居生活中,她每天花園勞作、做功課、閱讀、寫作,散步。
“沒有走過荒寂森林和深沉暗夜的人,不能告訴他人自己走過的路。不能言說遠方的事物。不知道勇氣是什么。也不會有信念。”
慶山在《清冽的內在》中,全然地坦陳個人生命里的諸多對境:依然被世俗雜務、因緣的責任以及需要照料的肉身所捆綁。所見、所聞、所證的感情模式,大多是試煉、考驗、通關。年輕時去危險的地方吃苦,談消耗身心元神的戀愛,用偏激的方式與外界及他人對抗……
到了女性身體轉折的關口,則“經歷高空直墮般的驚怖、波動、晃蕩、難安”,慶山承認確實被馴服了,“這幾年所給予的重量級錘打,遠遠超過前半生的自我折騰”,這些發生“讓人體驗如此深切,仿佛在訓練怎么面對恐懼”。與女兒十五年的相親相伴,一朝分別,“間歇性思念百爪撓心”,“內心外境各種夾擊”。除此,還有不可避免“被情緒的浪潮覆蓋” ……種種考驗,“真相嚴峻,體驗刀鋒上活著的滋味”。這一切促使慶山時時警醒,“當思考如何面對活著,如何觀照眼前和內心的一切,如何充分地使用和體悟所有的經驗。如何讓這一趟旅程有所收獲。怎么樣地生活才真正符合自己的本性”。
在《清冽的內在》中,慶山的思考鮮活而深入,涉及生活的諸多層面及形而上命題。
關于時間與存在,她說:當下是存在的重要秘密。當人沉浸于當下,時間會消失。關于快樂,她覺得:真正的內心喜樂,建立于對事物的認知是否具備足夠深度,以及能夠建立多維度的視野。而不是期待事物是否最終滿足自己。
慶山思考較多的是兩性關系,她覺得兩性關系很多時候是一場試煉,應從中獲得學習成長:感受到人性的幽深與彼此的無分別、一體性。給予彼此真正的自由與仁慈。對于血緣親子情感,她一語道破實質,雖不免讓為人父母者心中升起哀慟:這世上,父母與孩子的愛是赤真的,而這最赤真的關系,只朝向離別。她談到欲望及人生的滿足:所謂窮盡生活,并不是滿足千百欲望,而是充分地感受每一個發生,每一份微小的欣喜與感動。深切而徹底地享有它們,體驗它們。人生的密度與質感由此轉變。
作為女性寫作者,慶山在書中也一再陳述女性獨立的重要:女性需要經濟獨立,精神意識獨立,聰慧,看到真實。關于信仰,她的認識確切誠然:不在于信仰讓自己得到什么,而是自己的生命在信仰中所得到的東西。她極為注重精神世界的構建:只有高強度有系統地閱讀與思考,才能逐漸整合精神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