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北京市將森林城市建設作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全力推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森林資源均衡發展、生態格局全面優化、生態福祉惠及大眾,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榜樣、提供了借鑒。
基于此,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申請,綜合專家審評、問卷調查和社會公示等情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決定授予北京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程建華表示,多年來,北京圍繞“綠美京華,北京森林”的森林城市發展愿景,積極開展森林進城、森林環城和森林鄉村建設。一是厚植了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生態基底。接續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市累計新增森林和濕地24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8%,城市總規確定的綠色空間結構基本形成。二是奠定了北京建設生物多樣性之都的基礎。全市現有維管束植物2088種,陸生脊椎動物608種,其中鳥類達515種,北京已成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三是城鄉生態環境發生了人民期盼的可喜變化。統籌城市更新和“疏整促”專項行動,建成一批城市休閑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村頭片林,全市公園總數達1065個,北京邁入“千園之城”。
程建華說,下一步,北京將大力實施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著力推進生態空間建設,重點開展五大行動。
一是開展生態網絡完善行動。持續拓展生態空間,大力推進見縫插綠、疏解建綠,科學實施國土綠化,實現生態空間互聯互通,構建連續完整的綠色生態網絡。落實北方防沙帶規劃,推進燕山和太行山(北京段)山地生態綜合治理。
二是開展森林質量提升行動。從生物鏈、生態鏈關系入手,扎實推進山區森林健康經營,統籌管理平原生態林,不斷優化林分結構,恢復植物群落,持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三是開展生物家園建設行動。因地制宜建設生態保育小區,實施綠隔公園自然帶建設,以道路干線、河流為依托建立生態廊道體系,加快推進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北京基地建設,打造鳥語花香、物種豐富的生態家園。
四是開展城鄉增彩延綠行動。在綠化的基礎上加強彩化,多種一些色彩斑斕的樹種,提高首都環境美譽度。打造二、三、四環“環城花廊”,五、六環“環城彩林”,建設四季變換的平原大美林海100處,建成千畝以上集中連片的山區彩色景觀林100處。
五是開展鄉愁景觀延續行動。延續具有鄉土特色的地帶性植物景觀,持續豐富中軸線、三條文化帶生態景觀,延續老城胡同院落景觀風貌,恢復歷史名園格局,保護和傳承古樹名木文化,建設各類城鎮公園70個、村頭片林800處,留住鄉愁記憶,賡續城市文脈。
2004年,國家林草局(原國家林業局)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并于當年舉辦了首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命名貴陽市為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城市,由此拉開了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序幕。截至目前,全國共建成國家森林城市219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