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都在加速布局AI,推出國家戰略或支持領頭羊企業。許多政府不想依賴“進口”人工智能,這種現象被總結為“人工智能民族主義”。
·中國、美國、歐盟、加拿大、英國、日本、巴西、新加坡等經濟體已經或準備推出人工智能指導準則或法案。而對全球AI監管合作的爭議是應該基于怎樣的機制。
2023年末,全球最熱門的科技領域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開發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
一方面,各國都在加速布局。俄羅斯宣布了一項新的人工智能發展國家戰略計劃,新加坡則發布了“全國人工智能策略2.0”,英國、法國、德國、印度、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共同承諾了近400億美元AI投資。
另一方面,美國推出《關于安全、可靠和可信的AI行政令》,歐盟就《人工智能法》達成協議,目前中國、美國、歐盟、加拿大、英國、日本、巴西、新加坡等經濟體已經或準備推出人工智能指導準則或法案。
英國知名期刊《經濟學人》將這種現象概括為,人類進入了“人工智能民族主義”時代。
AI領頭羊爭奪戰
2023年11月28日,阿布扎比成立了一家由國家支持的人工智能公司AI71,旨在將其旗艦大型語言模型“Falcon(獵鷹)”商業化。12月11日,成立僅七個月的法國大模型公司Mistral宣布完成新一輪4億美元的融資,內部人士表示,這將使該公司的估值超過20億美元。4天后,新成立的印度初創公司Crutrim推出了印度首個多語言大語言模型,這距離另一家印度公司Sarvam宣布籌集4100萬美元以構建類似的印度語言模型僅過了一周。
自從美國人工智能開發機構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類人對話系統ChatGPT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類似的新聞出現。在這種背景下,這3個最新的公告看似尋常,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們指向了一個更深層的趨勢——3家公司都以不同的方式試圖成為各自國家的AI領頭羊。
阿布扎比先進技術研究委員會的費薩爾·班奈(Faisal Al Bannai)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希望AI71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與OpenAI等公司競爭。”最近,法國總統馬克龍則贊揚Mistral是法國的驕傲。Crutrim的創始人巴維什·阿加瓦爾(Bhavish Aggarwal)表示,ChatGPT和其他以英語為主的大語言模型“無法捕捉我們的文化、語言和精神”。而Sarvam之所以以印度語言為起點,其聯合創始人維維克·拉加萬(Vivek Raghavan)表示是因為 “我們正在建立一家印度公司”。
目前,AI領域激烈技術競爭的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中國,但其他國家也不想落后。11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了一項新的人工智能發展國家戰略計劃,將加強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究,以對抗西方對這一強大技術的影響。12月6日,新加坡政府宣布一項名為“全國人工智能策略2.0”(National AI Strategy 2.0)的新計劃,將全力開發國家的人工智能潛力,致力吸引全球頂尖AI人才,并培養本地AI專家,目標是將AI專才增加兩倍至1.5萬人,包括訓練機器學習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除此之外,在過去的一年里,全球還有6個特別雄心勃勃的政府——英國、法國、德國、印度、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共同承諾了近400億美元的AI投資。其中大部分資金將用于購買圖形處理器(GPU)和建設這類芯片的工廠,以及在較小程度上支持AI公司。
法國初創公司Mistral的3位聯合創始人。
新的AI產業聯合體初現
各個國家參與的性質和程度各不相同。盡管還處于初期階段,但新的AI產業聯合體的輪廓已經初現。以美國為例,其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眾所周知地表現突出,其活躍的私營企業在沒有直接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快速創新。不過在硬件方面,美國政府計劃在五年內投資約500億美元以擴大國內的芯片制造能力。美國還希望采取另一種方式來保持領先地位,其已經實施了嚴格的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向中國和俄羅斯出售尖端AI技術,包括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
美國還在迫使一些國家與其統一步調。2023年10月,美國政府開始要求包括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第三國的公司,獲取購買英偉達AI芯片的許可證。規則中有一個“批準規定”,在美國國防部從事人工智能政策研究的格雷戈里·艾倫(Gregory Allen)對媒體表示,這意味著政府“可能會允許”向這些公司出售產品,除非它們與中國關系密切。
1月2日,荷蘭光刻機公司阿斯麥(ASML)發布聲明稱,兩款浸入式深紫外(DUV)光刻機的2023年發貨許可證已經被荷蘭政府部分吊銷。同日,彭博社稱美國拜登政府的官員聯系了阿斯麥,要求后者立即取消向中國運送部分光刻機設備。
在這樣的技術控制下,中國的AI戰略也做出了相應回應。根據研究公司JW Insights的數據,中國在2021年至2022年期間花費約3000億美元重建國內芯片供應鏈,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半導體。
這種由國家主導的方法正在世界其他地區被效仿,特別是在海灣石油國家。由于富有,它們有能力購買必要的GPU和運行耗電芯片所需的能源,還可以投資提升人工智能技能的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和世界上第一所人工智能學校——阿布扎比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MBZUAI)的人工智能項目,其吸引了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明星教授。MBZUAI教務長蒂莫西·鮑德溫(Timothy Baldwin)表示,該校的數百名畢業生幾乎都留在該地區,在當地公司和實驗室工作。他本人也被從墨爾本大學吸引到了中東。
海灣地區的做法正在取得成果。Falcon模型最初由約20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創建,其功能可與被采用最廣泛的開源模型Llama 2的性能相媲美。AI71計劃使用來自健康、教育、也許有一天還包括石油等領域的國家數據集來改進其開源模型。“過去50年來,石油推動了國家前進……現在數據就是新的石油。”班奈在接受采訪時說。
還有另一類政府正在將美國的做法與中國和阿聯酋的做法相結合。對于美國激勵國內芯片制造業的措施,歐盟有自己的版本,比如德國將出資300億歐元(約合330億美元),資助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在德國新建一家芯片工廠。在歐盟之外,英國已經承諾在5年內為人工智能和超級計算提供10億英鎊(13億美元)資金,盡管沒有詳細說明這筆錢的具體用途。印度政府也正在通過慷慨的“與生產掛鉤的激勵措施”來促進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制造業,鼓勵大型云計算提供商在印度建立更多的數據中心來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并正在考慮購買價值12億盧比(約合超過1400萬美元)的GPU。
與中國和海灣地區一樣,但與美國不同的是,印度和一些歐洲國家愿意向企業提供訓練數據。Mistral首席執行官阿瑟·門施 (Arthur Mensch) 表示,法國政府在這方面“一直非常支持”。英國正在考慮允許公司利用與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相關的豐富數據。印度政府擁有一系列來自數字公共服務的大量數據,業內人士希望公司最終將印度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合到這些數字服務中。
誰來監管AI以及如何監管?
2023年10月末,美國白宮發布拜登簽署的《關于安全、可靠和可信的AI行政令》。2023年12月初,歐盟就《人工智能法》達成協議。目前中國、美國、歐盟、加拿大、英國、日本、巴西、新加坡等經濟體已經或準備推出人工智能指導準則或法案。
對于AI監管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原主席湯姆·惠勒(Tom Wheeler)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監管速度。考慮到AI技術驚人的進步與迭代速度,監管速度能否跟上成為一大難點。一方面,AI技術發展已經超出政府現有的專業知識范圍,監管部門需要吸納更多專業人才以更好理解、識別并評估技術風險;另一方面,現有監管規則普遍并不靈活,需要轉向更加敏捷的監管方式。
第二,監管范圍。AI技術具有多樣的應用場景,“一刀切”式監管往往會在某些情況下導致過度監管或監管不足,因此AI監管必須以具體風險為基礎針對性實施。此外,監管力量不僅需要防止AI用于詐騙等非法活動、處理屢見不鮮的數字濫用,還需應對AI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任何有害的未知因素。
第三,誰來監管以及如何監管。誰來監管涉及基于現有制度還是構建新制度監管的問題,如何監管則涉及具體方式:數字時代需要避開工業式運營、擁抱新形式監督的機構,包括在監管AI過程中使用AI。這種監管應側重于減輕技術的影響,而不是對技術本身進行微觀管理。
各國都自然希望對這個變革性技術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特別是在國防、銀行或醫療保健等敏感且監管嚴格的領域。同時,許多政府不想依賴“進口”人工智能,這種現象被總結為“人工智能民族主義”。
對于國際合作,《金融時報》稱,目前對全球AI監管合作的爭議點之一在于,合作應該基于怎樣的機制。比較突出的建議是試圖復制現有的多邊機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等人呼吁建立AI領域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像國際原子能機構監測核技術一樣監測AI技術發展;英國AI安全峰會則建議成立AI領域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即建立一個獨立的、由專家領導的機構,公正、客觀、及時地向政府通報AI能力現狀,并對未來情景做出基于證據的預測,以避免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