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選車扭虧為盈,讓余承東對造車的執著得到了一絲回想。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近日透露,因為智選車的大賣,包括問界、智界,尤其是問界的大賣,今年一季度華為智選車BU已實現扭虧為盈。
華為官方4月30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24年一季度華為實現營業收入約1784.5億元,同比增長36.66%;歸母凈利潤約196.5億元,同比增長約564%,凈利潤率達11%。其中,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銷售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128.1%,成為一大亮點。
同樣在4月30日,華為內部曾發布人事調整文件,宣布余承東擔任終端BG董事長職位,原華為終端BG首席運營官何剛接任華為終端BG CEO。
從華為官網更新后的管理層信息看,余承東目前的職位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此外,余承東的微博簡介也進行了更新,由終端BG CEO變更為終端BG董事長。
智選車扭虧為盈的同時,余承東不再擔任終端BG CEO的職位,轉而擔任董事長,這自然不是巧合,更像是華為在為余承東聚焦智能汽車領域留出空間。
對于此次人事變動,更進一步的解讀是,華為想要通過高層職務的合理分配,使余承東這樣的關鍵人物能夠更加專注于戰略層面的規劃與指導,尤其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產品創新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深度整合。
余承東工作重心的轉移,或許意味著華為對智能汽車領域的重視程度升級了。這一點上來說,余承東對智選車業務的籌謀已經贏了第一局。
不再擔任終端BG CEO,余承東以退為進?
往前追溯,華為車BU成立于2019年5月,定位是做中國的“博世”,既出售零部件,還為車企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即標準化零部件供應模式和HI模式。
2021年5月,余承東正式接管華為車BU,并在“不造整車”的前提下,又提出了第三種商業模式——智選車模式。
實際上,在華為車BU成立之初,華為高層對該部門的計劃是“六年不設盈利目標”,但車BU的投入卻越來越大。
華為2022年財報顯示,自車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3 億元),當年汽車業務相關的研發支出103億元,占總投入的6.37%,但收入只有21億元,占0.3%。只研發一項支出就遠超過收入。
車BU不斷增加的開支帶來了壓力。2023年初,余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希望汽車業務板塊到2025年可以盈利,未來2年至3年,將是智能網聯汽車窗口期,華為必須抓住最后的時間窗口。
在與車企的合作上,相較HI模式,智選車模式不僅提供技術,還深入到整車的產品定義、設計開發和銷售等環節,除了不自己生產汽車外,其他的全部參與。不過,很多車企出于失去“靈魂”的擔憂很難選擇智選車模式,這也是余承東一開始面臨的挑戰。
即便是與賽力斯深入合作的問界汽車,在2021年和2022年的銷量也不盡人意。
真正的轉折是在2023年,華為投入5億對問界M7進行換代升級,配備鴻蒙智能座艙3.0和HUAWEI 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等后,再加上華為的流量加持,當年9月新問界M7銷售突然火爆出圈,單月交付開始破萬輛。數據顯示,2023年問界M7累計交付量達到4.85萬輛,累計大定銷量突破了12萬輛。
余承東透露,2023年9月改款升級后的新問界M7銷量爆發之后,截止到今年4月,已收獲17.4萬臺大訂單。這是華為智選車業務實現盈利的關鍵,也標志著華為智選車模式得到市場的初步認可。
“遙遙領先”的營銷,高調但有用?
隨著問界銷量的火爆,華為的汽車朋友圈開始擴大。2023年11月,華為與奇瑞合作的智界S7上市,預定量超過2萬輛。同時,與江淮、北汽等車企的智選合作也陸續浮出水面。
5月20日晚,江汽集團通過官微宣布,江汽集團與華為攜手打造的豪華智能新能源汽車即將推出。5月21日,余承東也對外表示,華為與江淮合作的智選車名稱還未確定,定位是要做百萬級,非常高端。
對于旗下幾個界的區隔,余承東還表示,問界主要聚焦在全系列SUV;智界主打廣泛中檔和中高端,即廣泛人群能買得起的車;享界目標行政高端,宜家宜商;而與江淮的界定位超高端,“遠超邁巴赫,勞斯萊斯”。
這表明,華為通過與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車企的合作,打造了問界、智界、享界等,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產品線布局。
“終端一直是一支敢于創新、敢于勝利的鐵軍。”對于華為終端業務的發展,余承東曾在2024年新年信中表示:“終端十年2C轉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又在經歷A國多輪制裁的極端困難后,頑強地活了下來。如今終于重返賽道,那些打不死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更強大。”
今年,華為內部對汽車業務開啟了新一輪整合。1月份,華為車BU成立了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新公司經營范圍涵蓋智能車載設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研發、人工智能基礎軟件開發等。
以余承東的說法:“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
按照計劃,華為的引望智能將成為一個股權多元的技術開放平臺,除了長安汽車外還會引入更多伙伴加入,包括賽力斯、江淮、北汽、奇瑞等車企。
從表面看,華為的智選車業務蒸蒸日上,余承東也在“遙遙領先”的營銷和實干中跨出了證明自己的第一步。但這未必代表華為的汽車業務毫無壓力。
比如小米汽車入局之后,余承東在汽車領域的流量戰術迎來了對決者——雷軍。
雷軍營銷的小米汽車,給汽車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帶來了令人不容忽視的強大流量能力,這是傳統車企不及的。
“我們與雷總共同投身于手機行業已有十余載光陰,對彼此的實力了若指掌。我們心知肚明,雷軍所率領的小米品牌將會帶來舉足輕重的流量利器。”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候,余承東也直言:“雷軍不僅是公司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更是創始人之一,對于流量的引導與控制具備很強的能力。那股強大的流量潮流,是傳統車企所無法企及的。在這一領域,我們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相較之下,簡直是強弱懸殊,相差數倍之不止。”
還有價格戰的壓力,余承東也深有體會。此前問界新M5上市時余承東直呼,“太猛了,這個行業太卷了,我們降成本壓力很大,因為目前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型售價低于30萬元都是虧損的。”
當然,價格戰和流量戰的壓力席卷了整個汽車行業。尤其在華為、小米跨界入局后,比拼價格之外,比拼流量也成為車企領導們的新課程,且避無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