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人們在2024(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現場參觀。(圖/新華社)
針對美國財長耶倫呼吁美歐應對中國“產能過剩”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月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方炒作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完全背離客觀事實和經濟規律,本質上是保護主義。”中國新能源產業對全球是貢獻,不是威脅,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純屬偽命題。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是在開放競爭中打拼出來的。從20多年前開始,中國企業就在新能源領域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和產業布局,通過激烈市場競爭,形成了自己的獨有優勢,包括技術創新優勢、產供鏈優勢、市場生態優勢。以電池這個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部件為例,從液態鋰電池到半固態鋰電池,從充電一次續航1000公里的麒麟電池,到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壓碳化硅平臺,電池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安全性能更高、續航里程更長、充電速度更快。
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賽道,既有特斯拉這樣的美國企業,也有上汽等轉型發展的傳統車企,還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正是充分的競爭激發各類車企強投入、搞創新、壓成本、優產品、拓市場,使技術加速迭代、車型推陳出新,形成產業新優勢。正如日本汽車問題專家、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湯進所說,中國市場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在優勝劣汰中培育出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以性價比取勝的主要原因。
中國新能源產業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中國持續提供優質新能源產品,深化可再生能源領域國際合作,有力推動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在距離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約120公里的邁門辛地區,坐落著該國第二大光伏電站。約17萬塊來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成電照亮千家萬戶。電站投入運營3年多來,累計發電約3億千瓦時,每年幫助孟加拉國減少碳排放超過5萬噸。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過一半;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2022年為相關國家和地區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加上中國國內的減排量約22.6億噸,合計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中國優質的新能源產品豐富了全球供給,推動了綠色低碳進程,有助于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
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實為虛假敘事。以所謂“產能過剩”為借口抹黑打壓中國,實際是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反映的是相關國家的焦慮心態。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是為其通過人為設置貿易壁壘限制中國出口尋找借口。真正過剩的不是中國的新能源產業,而是一些國家濫用的保護主義。實際上,保護主義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會破壞產供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才認為,部分發達經濟體不反思本國相關企業為何失去市場,反而指責中國輸出“過剩產能”,甚至以此為由打壓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補貼補不出產業競爭力,保護也保不出真正強大的企業。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符合世界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的需要,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世界。相關國家應客觀、理性、全面看待全球新能源市場的需求和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公正評價中國新能源產品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動輒抹黑、炒作所謂的“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