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對中國對外開放新高地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和全球電動車巨頭特斯拉來說,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當天舉行的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工儀式上表示,這是“臨港盼望很久”的一件事情,也是“臨港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特斯拉“四大高管”之一、高級副總裁朱曉彤除了同樣提及里程碑意義外,其在現場更是感慨,正是上海市和臨港新片區,幫助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從無到有、迅速發展,“成為特斯拉全球的標桿工廠和主要的出口中心。”
相比2019年1月在臨港開工的特斯拉第一家海外超級工廠,這一次的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落地過程可謂“駕輕就熟”。吳曉華表示,本次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洽談到簽約,“僅用時1個月,再次刷新了‘臨港速度’。”有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項目從談判到落地確實非常快,其他地方政府有原話說,特斯拉都沒給我們一次‘報價’的機會。”
5年前,作為中國首個外商獨資整車制造項目,特斯拉第一家海外超級工廠創下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的特斯拉速度和上海速度。這一工廠不僅將馬斯克和特斯拉從“產能地獄”中解救出來,也成為了上海和臨港新片區優良營商環境最有說服力的名片之一。
就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后續規劃,特斯拉方面目前披露的消息是,工廠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投產,投產后超大型儲能電池Megapack產量將高達1萬臺,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1吉瓦時=1000兆瓦時)。
吳曉華則表示,“力爭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今年開工、今年投產、今年交付。”當然,他在現場也坦言,考慮到目前已接近5月尾聲,這是非常難的,“將用更優質的服務助力做到。”
五年后再次選擇上海臨港,復制整車廠的成功?
今年是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十周年。2014年4月22日,特斯拉在中國開始首批交付,馬斯克彼時專程從美國飛來,親手將鑰匙交給第一批 Model S 車主手中。
“十年前的今天,我們將旗艦轎跑Model S的鑰匙,交到了15位走在時代前列的消費者手中;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正在服務超過170萬名特斯拉中國車主。”在今年的4月22日上午,特斯拉官方發布的一條微博中如是寫道。
也正是2014年的年初,馬斯克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即表示,特斯拉計劃將在中國興建生產車廠,供應中國需求。最終這一計劃的完整雛形對外宣布是在2018年:2018年5月,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獲批成立,注冊資本1億人民幣,法人是彼時特斯拉中國區總裁朱曉彤,這意味著特斯拉在中國的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緊接著在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簽約落地臨港。這是國家出臺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外資股比限制政策后的第一個外商投資項目,也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
“特斯拉效應”不言而喻。其不僅對中國電動車市場而言是一條“鯰魚”,對新增設的臨港新片區而言也是意義重大。
吳曉華在上述儀式上指出,臨港新片區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排上海第一,總量排上海第二,已經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增長極”與“發動機”。而在過去的2023年,臨港智能汽車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用5年的時間實現了10倍的增長奇跡。
在這背后,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和上汽集團臨港生產基地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在兩大龍頭的拉動下,臨港新片區已構建起涵蓋汽車芯片、自動駕駛系統、汽車內飾、車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車的全產業生態。智能汽車產業也已成為新片區經濟規模最大、帶動效益最強的前沿產業。
在去年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中,上海市經信委方面也介紹道,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領先企業,為上海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在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極短的時間里實現了零部件本地化率達到95%以上,帶動了上游360家供應商、10萬個就業崗位及7000億元累計訂單,并幫助60家中國供應商成功進入特斯拉全球供應商體系,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完善、技術提升、規模擴大、成本降低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
過去的2023年,特斯拉全球范圍內共計生產電動汽車約185萬輛,交付約181萬輛,分別同比增長約35%和38%。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3年累計交付量達到94.7萬輛,同比增長33%,在其全球產能中占比過半。
吳曉華在現場如是表示:回顧歷史,今天我有一句發自肺腑的話與大家共享,特斯拉在臨港5年發展的歷史,就是與臨港相互選擇、相互成就的歷史。
“有人問我,特斯拉為何時隔5年再次選擇臨港?”吳曉華在現場拋出這一問題。
在吳曉華看來,促成特斯拉再次在臨港投資建廠的因素是多元的,毫無疑問,過去5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臨港的“體驗”是其中的關鍵之一。“過去5年來和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深度合作結下的深厚友誼,一流的營商環境和服務響應速度。”
此外,臨港有“臨空港、臨海港”的交通優勢,助力特斯拉儲能產品銷往全球各地;臨港背靠長三角的儲能產業鏈集群優勢,幫助特斯拉最快時間、最大力度降低成本;臨港在保稅加工、數據跨境、資金進出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優勢,為特斯拉產品全球化提供便利條件…….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處長陸瑜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則進一步提到,對特斯拉而言,其選擇在臨港做第二個重要的戰略級項目,“主要也是基于臨港本身就已經有了很好的產業生態基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儲能產業鏈之間的重合度是非常高的。”
也就是說,特斯拉通過上海超級工廠曾經成功從“產能地獄”中跳出來,而如今在儲能超級工程快速落地后想繼續快速形成批量生產的能力,近年來在當地培養形成的成熟產業鏈體系是臨港的一大優勢。
陸瑜同時強調,超級儲能項目對臨港而言也有很重要的一重意義。“原來我們這么大體量的一個產業集群,僅僅服務于汽車這樣一個終端產品。那么現在一旦這個儲能落地,等于這里的產業集群未來服務的終端產業更加多元,這其實可以幫助我們的產業鏈有更好的抗風險的能力,具備更強的韌性。”
“特斯拉不僅僅是一家車企”
“特斯拉不僅僅是一家車企,更是一家整合了電動車、可持續能源、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科技企業。”朱曉彤在上述儀式現場強調的這一點,也正是馬斯克一直對外展示的。尤其在電動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特斯拉戰略調整備受關注。
朱曉彤提及,特斯拉致力于用顛覆性的技術解決出行和可持續能源方面的根本性問題,形成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加速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
特斯拉業務版圖顯然不止于車,儲能工廠落地中國意味著什么?儲能業務在特斯拉的業務版圖中又有著怎樣的地位?
特斯拉官方提到,特斯拉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要做到這一點,光做好電動車是不夠的。工業革命以來,因為大規模使用不可再生、不可持續的化石能源,人類正在面臨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兩大威脅,使用太陽能等可持續能源成為應對危機的極佳方案。
因此特斯拉也推出了太陽能板Solar Panels和太陽能屋頂Solar Roof。然而,如何解決可持續能源最大的問題,即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太大?儲能是必備保障之一,特斯拉同時提及,在所有儲能形式中,目前電化學儲能獨樹一幟,而電化學儲能當中已經實現大規模部署的就是鋰電池儲能。
而從2015年開始,特斯拉在美國推出家用儲能電池Powerwall和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分別面向家用儲能市場和商業、工業儲能市場。2023年全年裝機量為14.7吉瓦時,2024年一季度的裝機量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1吉瓦時,儲能業務毛利同比增長140%,是特斯拉增速最為迅猛的業務之一。
未來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率先要生產的就是特斯拉目前的儲能明星產品Megapack。特斯拉將其形容為“巨型充電寶”和“智慧能源管家”,長得像一個白色集裝箱,最大重量超過38噸。單個Megapack可以儲存3900度電,相當于讓一輛Model 3后輪驅動版行駛超3.9萬公里。
特斯拉給出這樣一個場景:2023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92241億千瓦時,假設把光伏、風電這些可持續能源發的電都存起來,再用Megapack為全中國供電,只需塔克拉瑪干沙漠約0.1%的面積來布設Megapack,就足夠儲存14億中國人一年的用電量。
特斯拉強調,電動車、充電樁、太陽能板、家用儲能產品、超大型電化學商用儲能系統、自動駕駛技術和Robotaxi車隊......這些僅僅是特斯拉可持續能源版圖的一部分,在所有硬件實現互聯互通的基礎上,特斯拉還開發了一整套管理可持續能源設施互聯互通的能源軟件平臺。“一套完整的可持續能源解決方案”是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