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十年,我們看到傳統汽車下滑的力度比我們想象得要快,特別是這幾年,新能源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在這個方面我們的這種調整還需要再加快。”在5月23日的上汽智咖匯上,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說道。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
面對這種電動化轉型的沖擊,上汽集團未能能夠留在牌桌上,十年來聚焦核心競爭力,累計投入1,500億元,打造了星云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珠峰一體化整合架構、星河一體化整車架構三大整車技術底座,以及魔方電池、藍芯動力總成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和銀河全棧智能解決方案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
第一代“技術底座”已經陸續量產應用在名爵、榮威、智己和飛凡等品牌車型上,支撐上汽集團在新能源賽道上的持續突破。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車112.3萬輛,較10年前增長280倍。5月24日,上汽舉辦“向新十年 上汽集團新能源技術發布會”,這七大技術底座迎來升級,進入2.0時代。
“技術推動降本”
“我一直說我們新能源汽車降本,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們不能去壓榨供應商,我們是要通過技術來實現的,把新能源汽車的一個降本工作。”祖似杰表示,這七大技術底座的量產應用,做到了研發周期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
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常務副院長、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蘆勇表示,能耗集成是上汽降本的方向之一。其表示,目前中國整車能耗最優秀的可以做到每度電9.3公里,而上汽能做到每度電12公里。這30%的進步,意味著當下100度電的里程只要裝70度的電池,這樣將帶來巨大的成本優化空間。“這個進步是需要集成多方面的技術,并且要加強整個在產品端的頂層設計才能做得到的,不是簡單的單點技術就能夠完成的。”蘆勇說道。
再以時下熱門的固態電池為例。上汽清陶總經理李崢表示,現在鋰電池在電池拆開成本模型里頭,正極材料基本上占到了40%左右的成本。其預計,在液含量降到5%的階段,電池的單價能有大概10%—30%之間的成本優勢,到全固態隨著材料選擇的面更寬,最終有40%的降幅。“這個降幅對于未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構成一定是極具影響力。”李崢說道。
按照計劃,今年10月份,搭載光年固態電池的智己L6,將正式交付用戶,能量密度超過300Wh/kg,續航里程超過一千公里;2026年,上汽全固態電池將實現交付量產,并完成樣車測試,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2027年,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智己新車將實現量產,并正式交付用戶;后續,能量密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至500Wh/kg。
而在研發周期上,上汽傳統汽車研發周期最早是跟通用學習,是48個月,后來降到36個月;后來開發周期進一步降至26個月,目前減少至18個月甚至更短。研發周期的縮短,也為進一步降本帶來了空間。同時,隨著整車向消費電子的速度邁進,一年或者一年半就有重大的更新,這個更新很多都能通過軟件實現。
祖似杰介紹,未來兩年,七大技術底座2.0將全面賦能上汽集團旗下整車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車型,加快實現“科技生命體”的全面進化。到2025年,“中央計算+區域控制”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3.0將全面落地,實現“艙、駕、算、聯”四域合一,支持L3級量產自動駕駛。
“向消費電子廠學營銷”
“作為傳統車企,特別是越大的企業,它的轉型是會越難的,這個是歷史上的一個規律。”在祖似杰看來,雖然傳統車企轉型有包袱、不容易,但是新能源汽車的本質還是在傳統汽車基礎上加入新的生產力因素,這也是轉型中的優勢所在。
因此,上汽集團目前采用了燃油+新能源的雙線作戰策略。一方面,傳統汽車以及市場基本盤,對上汽來說仍然是利潤和用戶滿意度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上汽集團正在新賽道上加速構建核心競爭力。
祖似杰認為,經過十多年在新能源上投入,上汽的技術實力上完全達到了國際的領先水平。但在技術落地過程中,仍然有做得不足的地方,祖似杰將不足大致概括為兩點。其一是,對用戶的定義把握上。“把這個技術形成產品,符合不同用戶的群體需求上,我們還有一些欠缺。比如在歐洲有些市的用戶定義場把握得可能還不夠。”如何把握用戶的定義和需求、基于用戶需求將產品定義得更好,這將是上汽下一步主要發力的方向之一。
對于當下汽車圈飯圈化的現象,祖似杰認為這是一個過渡階段。但其也坦言,這一點是上汽的弱項,需要加強營銷、加強流量管理,要向消費電子廠商學習。“面對面地跟用戶交流,有好的要講出來,不好的要解決,讓產品更好地改進。”祖似杰表示,上汽發動工程師與營銷的團隊甚至要交換著推行,要把技術用比較淺顯的用戶能夠感知的把這個講出來。
“自主品牌牽引集團發展”
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的崛起,我們看到包括上汽在內的傳統汽車巨頭,銷量結構已經從合資比較強,轉為由自主品牌牽引集團發展。“通過這10年,我們自主品牌在整個集團的戰略占比已經超過55%了,過去我們還是合資比較強,現在的情況已經反轉了。”祖似杰說道。
根據產銷快報,4月份上汽整車銷量達到36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達21.6萬輛,占公司銷量比重突破60%;新能源車銷量達7.5萬輛,同比增長9.3%。想要讓自主品牌持續牽引集團發展,前提還是需要自身過硬的核心技術。通過這一次技術發布會,上汽集團也向外亮出了其立足于新能源賽道的技術底牌。
隨著新能源轉型的加速,上汽正在構建自身的新能源產品矩陣。尤其在高端品牌智己上,上汽更是將最近最先進的技術都優先在智己上上車。比如:800V架構和光年固態電池。對于智己產品定價,從40萬降一路到20萬以內這一問題,祖似杰表示,目前整個電動智能汽車整體的市場價格都在向下走,這可以視為一個技術普及進步的表現。但是豪華汽車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后續隨著技術的更新,智己將推出高端的產品,推動品牌繼續向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