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數百名 Cariad 中國員工收到一封公司內部郵件,郵件內容包含兩道編程測試題。
這封郵件來自 Cariad 中國的 HR 部門,但發起測試的人是韓三楚,他在今年 3 月 1 日接替常青,成為 Cariad 中國 CEO。多名 Cariad 中國員工認為,這位新任 CEO 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摸底部下的軟件研發水平。
一位 Cariad 中國員工說,雖然測試題并不是很難,但大家并不輕松,因為 “一些員工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寫過代碼了”。
成立的兩年時間里,Cariad 中國員工的核心任務是做測試和項目管理,而非承擔具體的研發任務。
這是韓三楚需要面對的新局面。進入 Cariad 中國之前,韓三楚是長安汽車的首席軟件架構師,帶領約 3500 名工程師開發長安 SDA 電子電氣架構。
進入 Cariad 中國之后,韓三楚將參與大眾中國下一代純電平臺 CEA(China Electrical Architecture)架構的開發。根據大眾管理層的設想,CEA 架構會讓大眾純電車型的控制器數量比現在減少 30%,產品的成本和競爭力有望提高。
今年 4 月,大眾汽車宣布將與小鵬汽車一起開發新的 CEA 架構,新架構將在 2026 年開始應用于大眾在中國本土生產的產品。開發由三方參與,分別為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Cariad 中國和小鵬。
雖然是三方開發,但 CEA 架構的核心技術來自小鵬的 EEA 架構。這種合作模式,代表了大眾在中國智能化研發上新的布局。
從電子電氣架構所代表的硬件層面,到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所代表的軟件領域,大眾在華分別與不同公司合作。除了上述三家公司外,大眾在華智能化的合作廠商還包括:與地平線成立的合資公司酷睿程(CARIZON)、與中科創達成立的合資公司翼創雷行(CARThunder)等。
這與大眾集團上一任 CEO 的做法形成對比。2019 年 6 月,面對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帶來的沖擊,大眾集團時任 CEO 迪斯牽頭成立軟件研發部門,希望通過建立自研體系完成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
但大眾 Cariad 的業績未達管理層預期,且由于軟件研發進度過慢,導致保時捷、奧迪品牌多款新車型上市延期。2021 年至 2023 年,大眾 Cariad 累計虧損 58 億歐元。2022 年 8 月底,由于與集團監事會之間的矛盾激化,迪斯離任。
有別于迪斯時代的 “全自研” 思路,大眾在中國市場的智能化研發已經轉換軌道,外部廠商將成為大眾更為倚重的角色。
大眾放棄了完整的控制權,但依然沒有放棄控制。大眾在酷睿程、翼創雷行兩家合資公司中分別維持 60% 和 49% 的股權。
除了上述幾家最主要的公司外,大眾在華智能供應體系實際更為復雜。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之下,如何將各家公司的研發力量擰成一股繩,如期實現高質量交付,對大眾而言是個難題。
Cariad 中國重心轉向 CEA 架構
5 月中旬,Cariad 中國的員工們收到通知:CEA 架構合計數十個工作崗位開放內部招聘,如果想要內部轉崗,他們可以更新簡歷、投遞崗位。
據 Cariad 中國方面介紹,每當有新的項目帶來崗位需求時,Cariad 中國一般會優先內部轉崗,然后再開放外部招聘。CEA 架構帶來的全新崗位,就已經優先通過內部測評及培訓,開放給了現有員工。
對于這次內部轉崗,Cariad 中國的員工們的態度不一。有些人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因為 CEA 架構將是大眾未來數年在中國市場的研發重點,更具前景;有些人則表示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對 CEA 架構了解甚少,而且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未必能勝任 CEA 架構的崗位要求。
轉崗背后,Cariad 中國的工作重心發生變化。過去兩年,Cariad 中國的工作重心圍繞著大眾自研的 E³ 架構 +MEB 平臺進行,主要是軟件的本土化、功能維護和迭代升級。
2024 年五一勞動節前夕,Cariad 中國召開了一場全員大會,員工們從這場大會上得知:與 MEB 平臺(德文全稱是 Modulaer Elektro Baukasten, 模塊化電驅動平臺)相關工作的重要性減弱,Cariad 中國的工作重點轉向 CEA 架構。大眾計劃 2026 年在中國推出以 CEA 架構 +CMP 平臺為核心的下一代產品。
雖然直到五一前才公布,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從今年 3 月初韓三楚接替常青擔任 Cariad 中國 CEO 開始,Cariad 中國基本已確定將配合做電子電氣架構的開發。
我們了解到,目前已經有一些 Cariad 中國員工開始參與 CEA 架構的研發。Cariad 中國是在小鵬、VCTC 之后,第三個 CEA 架構研發的參與方。
如今隨著大眾的產品轉向 CEA 架構,造車平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據規劃,CEA 架構 + CMP 平臺組合下的產品將于 2026 年開始落地,新技術將首先搭載在面向緊湊級入門市場開發的 4 款大眾品牌純電動車型上。
為了配合未來 CEA 架構的落地,大眾還在同步進行 CMP 平臺的開發,這項工作由 VCTC 與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共同完成。
位于合肥的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總體布局。
大眾曾經對 MEB 平臺寄予厚望,把 MEB 作為其電動化戰略的核心抓手。在德國和中國,大眾共規劃建設了至少 4 座 MEB 工廠。MEB 平臺可以覆蓋不同級別、不同車身形式的純電動車,包括緊湊級型車輛、中大型家轎、SUV 和 MPV。
過去數年間,大眾的電動產品主要圍繞著 MEB 平臺布局。包括大眾 ID. 系列純電動車,以及奧迪 Q4 e-tron、斯柯達 ENYAQ iV 等其他大眾集團旗下車型,都是基于 MEB 平臺打造。為了研發 MEB 平臺并實現量產,大眾已累計投入數十億歐元。
一名 Cariad 中國員工告訴我們,在今年六七月份,Cariad 中國有可能將目前 1000 多名員工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將會負責新業務,也就是 CEA 架構的研發;另外一部分將會負責原有業務,主要是 MEB、MQB 和 PPE 平臺的研發和維護。
在中國市場,MQB 平臺主要針對燃油車,已經搭載在大眾高爾夫、大眾帕薩特等 20 余款車型上。 PPE 平臺的國產電動車型還沒有量產,未來將主要用于奧迪等豪華品牌。
承擔了新的開發任務, Cariad 中國需重新梳理架構。據我們了解,Cariad 中國此前下設 TB、TC、TF、TN、GU、GM、X 等部門,分別對應智能車身、智能駕駛等業務線。這些業務部門,均圍繞著舊平臺設立。
如今,Cariad 中國需要圍繞著 CEA 架構 +CMP 平臺的組合重新設立研發團隊,內部轉崗因此而來。Cariad 中國將會抽調多個部門的員工,組建一個職能較為完整的團隊,與小鵬、VCTC 共同推進研發。
接近大眾的人士認為,在大眾的智能化研發布局中,Cariad 中國曾經長時間承擔重要角色,但經過近期的調整,不同領域的更多主體開始分擔工作。
大眾在華智能化布局更復雜了
在迪斯時代,大眾希望通過自研來完成智能化的轉型。此時研發布局相對簡單,硬件由大眾自研,軟件由 Cariad 承擔。
2021 年 1 月,大眾將軟件部門從集團中拆分并獨立運營,為之取名 Cariad(Car I Am Digital 的縮寫,意為 “數字化的汽車”)。大眾當時期待,到 2030 年,Cariad 能夠為大眾集團旗下合計 4000 多萬輛汽車提供軟件平臺和技術。
如今來看,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大眾自研的成果均沒有跟上汽車智能化的最前沿,這在中國市場尤為突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整車架構。智能電動車時代,整車架構是智能化的基礎。在中國市場,大眾集團旗下電動車的電子電氣架構仍基于傳統分布式或功能域的邏輯,特斯拉、小鵬等新勢力廠商則已經在量產車型上搭載基于 “中央計算 + 區域控制” 的電子電氣架構,較大眾領先至少一代。
結果是,新勢力能做到的智能座艙 OTA ,大眾很難實現,更別提智能駕駛的迭代升級。
2022 年 8 月,貝瑞德出任大眾(中國)董事長兼 CEO。在那前后,大眾在中國的智能化布局開始改變,由以 Cariad 為核心的自研體系,轉變為部分依靠具備實力的中國公司。
2023 年 7 月底,大眾出資約 7 億美元,收購小鵬汽車 4.99% 的股份;2023 年 11 月,大眾出資約 13 億歐元,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酷睿程(CARIZON)。
此外,大眾還與中科創達成立合資公司翼創雷行(CARThunder),占股 49%;全資收購上海沐傳工業設計并將其整合進 Cariad 中國的 UX&UI 設計中心(CARIATIVE)。
同大眾合作的中國公司,分別在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發揮作用。
硬件層面,大眾的 CEA 架構核心技術源自小鵬的 EEA 3.5 架構。一位 Cariad 中國員工認為,大眾 CEA 架構本質上是在小鵬 EEA 3.5 架構的基礎上做定制化開發。
雖然小鵬可以提供核心技術的支持,但大眾的一系列流程和標準不會放松。小鵬之外,代表大眾參與 CEA 架構開發的主體是兩方,分別為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和 Cariad 中國。
其中,VCTC 是大眾在德國沃爾夫斯堡以外設立最大的研發中心,2023 年 5 月由大眾出資約 10 億歐元建立。
VCTC 整合了大眾在中國市場車型研發的所有相關部門,可以不經大眾德國沃爾夫斯堡總部批準直接做出決策,且具備采購職能,是大眾(中國)的核心研發機構,也是大眾給予中國市場更高自由度的嘗試。
在汽車的智能化中,電子電氣架構幾乎囊括了汽車的所有重要硬件,可以看做是汽車的 “神經網絡”,是 “軟件定義汽車” 的硬件底層。
不過,電子電氣架構只能解決硬件的支持問題,在 CEA 架構提供的硬件系統上,還會運行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復雜的軟件系統。2022 年 11 月以前,大眾的軟件研發主要依賴 Cariad 中國,但在大眾中國新的研發布局中,這些軟件系統將交由不同的公司分別負責研發。
大眾集團 2024 年中國資本市場日。
智能駕駛方向上,酷睿程(CARIZON)作為大眾與地平線成立的合資公司,將同步負責高階和低階智能駕駛方案研發。
一位知情人士稱,酷睿程將為大眾開發兩套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目前高階方案尚在規劃階段,L2+ 級別的低階方案研發進展更快。
此外,大眾與中科創達成立的合資公司翼創雷行(CARThunder)將會參與智能座艙方案的研發,Cariad 中國設計中心(CARIATIVE)將會負責車機系統 UX&UI 的交互設計。
同大眾的合作,已經為合作方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地平線上市招股書顯示,2023 年,酷睿程已為地平線貢獻 6.3 億元收入,占地平線當年總收入的 40.4%。
2024 年一季度,小鵬的服務及其他收入為 10.0 億元,同比增長 93.1%,環比增長 22.1%。小鵬稱,這項收入的同、環比增長,主要來源于大眾支付的平臺與軟件技術研發服務費用。
在小鵬和幾家合資公司之外,大眾在中國的智能化布局實際更為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