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發放5G商用牌照,5G在中國商用正式啟動。今年6月6日,5G商用滿5周年,業界通過不同形式和各類活動對5G產業發展成就進行總結,主要包括5G基礎設施的領先、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應用賦能作用突出、產業生態繁榮等,在多個方面實現全球遙遙領先。截至2024年4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74.8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超26個,5G網絡從“縣縣通”向“村村通”持續邁進,超90%的5G基站實現共建共享;同時,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占全球比例超過42%。
![5G商用5周年,“人聯”滲透率過半,下半場“物聯”須發力](http://www.1jiwang.com/uploads/image/2024/0609/16430131160.jpg)
從應用角度看,5G個人應用和行業應用同步發展。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4年4月底,5G移動電話用戶達8.89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50.6%,5G“人聯”已實現滲透率過半,成效顯著。在行業應用方面,5G應用已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4個,應用案例數超9.4萬個,實現了對各行業廣泛滲透。然而,支撐5G行業應用背后的一個重點是5G“物聯”,目前各行業5G物聯網終端連接數相對有限。如果說過去5年是5G發展的上半場,那么接下來的下半場中,5G“物聯”必須加速發力,支撐5G在國民經濟各行業的深度應用。
物聯網連接數是檢驗5G深度融入行業的重要指標
連接數是衡量移動通信規模化應用的一個核心指標,連接數代表的是用戶規模。十余年前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業界高度關注的一個指標是智能手機等移動聯網終端的連接數,在這些移動終端連接數超過桌面PC連接數后,移動互聯網迎來爆發式增長,目前改變我們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各類移動互聯網應用,均是建立在移動終端用戶數規模化基礎上。
5G的發展也不例外,5G連接數代表著用戶規模。目前,5G智能手機用戶滲透率超過50%,個人用戶規模化已經非常明顯,未來基于5G智能手機的個人應用創新具備了用戶規模基礎。然而,針對行業應用,5G雖然已融入74個國民經濟大類行業,滲透率達到76%,但不代表行業實現5G深入應用,我們需要考察行業中有多少設備終端通過5G連接,即實現5G“物聯”。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5G物聯網的終端連接數超過3000萬。然而,即使這3000萬物聯網終端全部用于行業應用中,平均每個大類行業連接數也僅有40多萬。
5G通過物聯網切入實現行業應用已成為共識,也是5G區別于此前各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典型特點。早在2019年5G商用前夕,時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博鰲論壇上表示,“5G應用20%將用于人和人之間通訊,80%可能用于物與物之間通訊,也就是移動物聯網領域。”
5G賦能各行業核心環節和生產經營全流程,實現降本增效和提質升級,首先需要讓企業中各環節、各流程的“載體”用上5G,而這些“載體”一定不是手機終端,而是企業研發、生產、倉儲、物流、監測、管理等場景中所使用的設備、儀器等物理終端,需要部署感知能力、5G網絡形成智能終端,若這些“載體”沒有實現連接,或者只有少量實現連接,5G賦能行業應用就根本無從談起。而大部分這類“載體”智能化都以物聯網終端形式出現,因此,5G物聯網終端連接數規模,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5G能否深度融入行業應用中。
以電力領域為例,相關單位表示5G應用已從“輸、送”環節的無人巡檢覆蓋到“發、輸、變、配、用”五大環節,這五大環節的5G應用,顯然需要實現各環節主要設施、線路、資產等物理實體的物聯網連接,而電力領域的這些物理實體規模龐大,未來甚至能形成數億級的5G物聯網連接,顯然目前5G物聯網連接在電力領域滲透率都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4年4月底,蜂窩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達到24.4億,這些連接中,大部分還是LTE Cat.1、NB-IoT的連接,兩者的連接數超過10億。但是,即使擁有10億級的連接規模,對于各行業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同樣,國民經濟各行業中擁有海量設備和資產,5G在行業深度應用需要實現對這些設備和資產連接,有些行業擁有的設備和資產數量遠遠超過人口數量,而當前平均每個大類行業5G物聯網連接數40多萬,顯然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因此5G物聯網的空間巨大,同時支持5G行業深度應用還任重道遠。
下一個5年,或許我們先實現5G物聯網終端連接“物超人”,才會在一些行業中真正形成5G應用的深度和規模化應用。
5G下半場,“物聯”必須發力來5G改變社會的愿景
過去5年,在產業界共同努力下,5G在采礦業、電力、醫療等重點行業實現一定規模復制,工業領域5G應用逐步從外圍環節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深入,探索出5G+AI質檢等高價值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形成5G應用示范。同時,除了智能手機外,5G工業網關、巡檢機器人、無線數據終端、車載終端、衛星移動終端等不斷研發,豐富了5G新型終端類型。
5G上半場,“人聯”發展較快,而受限于5G物聯網技術標準成熟度、行業用戶接受度、應用成本以及經濟增長放緩帶來企業投資壓力等因素的影響,5G物聯網連接規模有限,行業應用深度滲透還有待加強。5G下半場,“物聯”必須發力,通過物聯網連接的深入滲透,將5G能力帶進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各個場景、流程中,真正實現5G對行業的賦能。
5G下半場,筆者建議“物聯”發力可以關注以下方面:
1. 加快對5G“原生”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讓原生技術承擔起連接規模任務
所謂5G“原生”物聯網技術,是指在5G標準研究制定過程中,新提出的面向物聯網場景的技術并進行標準化,成為5G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原生技術,為5G賦能各行業應用開辟了一條道路,同時也能成為5G連接的主力,接下來可以重點發力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