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很多消費者都因為關注到保值回購的政策就到店來詢問,進而因為這一福利選擇了購車。”6月14日,上海某上汽大眾4S店的汽車銷售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該汽車銷售人員所說的福利是指上汽大眾的“保值回購”政策。據記者了解,上汽大眾針對ID.家族車型推出ID.Care保值包回購計劃,即車主在擁有車輛3年后,有資格享受高達原車價60%的保值回購服務。上汽大眾針對途觀L Pro等車型也有3年八折保值煥新等權益。
事實上,上述政策也被視為上汽大眾應對當前車市價格戰的重要舉措。有觀點認為,價格戰之下沒有贏家。新車價格一降再降,二手車隨之受影響,用戶被割韭菜,經銷商倒閉,一系列連鎖反應下,車市價格戰弊大于利。
“性價比的本質是擁車成本,低水平的價格戰不僅無法成就品牌,對用戶也不負責任。”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基于這些考慮,上汽大眾的“保值回購”政策價值已經開始凸顯。
上汽大眾針對ID.家族車型推出ID.Care保值包回購計劃,即車主在擁有車輛3年后,有資格享受高達原車價60%的保值回購服務。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回購政策下擁車成本低
“兩年前花了15萬元買了某品牌的插電混動汽車,開了兩年滴滴網約車,攢了7萬元。今年這款車型的新車售價為8萬元,降價7萬元,兩年白干。”這是近期在網絡上流傳頗廣的一則新聞,也被網友調侃為車企降價的受害者。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降價潮中屢見不鮮。對消費者而言,車型降價雖然降低了新購車用戶的購買成本,但無規律、無預兆的高頻率價格調整,也影響到了二手車行情,由此產生的折損將直接由用戶承擔。
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用戶的“擁車成本”則在變相提高。所謂“擁車成本”,即用戶在車輛全使用周期的綜合成本(包括稅費、保險、保養等)與二手車處理殘值的差額。
“眼下,用戶購車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有的用戶可能只是在上海短期過渡用車,他們購車后的兩三年時間里車輛大幅貶值,擁車成本很高,這種現象尤其在電動車身上更加明顯。”上述汽車銷售人員說。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和精真估聯合發布的《2024年5月中國汽車保值率研究報告》,今年5月,國內插電混動二手車3年保值率僅為51%。這意味著,用戶以15萬元的價格購入一輛插電混動新車,其3年擁車成本大約為7.35萬元。
“如果算一筆經濟賬,就會覺得上汽大眾的保值回購很劃算。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消費者對比后選擇購車的原因。”上述汽車銷售人員表示,“上汽大眾電動車的優惠政策是3年六折(回購),以ID.3為例,3年的擁車成本大概是5萬元。而途觀L Pro則可以做到3年八折(回購),3年的擁車成本只有4.7萬元,與10萬元級插電混動車型的擁車成本幾乎相當。”
“今天很多用戶認為買得便宜是性價比,但如果考慮到擁車成本。如果15萬元的車輛和10萬元的車輛的擁車成本是一樣的,為何不買一輛更好的車。”俞經民也曾向記者感慨道。
保險公司兜底保值回購
一直以來,汽車保值率都是理性購車的硬指標。
汽車保值率穩定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車輛性能穩定、品質穩定、價格體系穩定,甚至也與汽車品牌的信譽度有關。此前,日系車的保值率一直位居前列,并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車決策。而在近兩年降價潮的影響下,汽車價格體系變得不穩定,這也讓不少汽車的保值率被打上了問號。
目前,電動車的3年保值率普遍在50%左右,而燃油車的保值率則普遍在70%左右。“上汽大眾將ID.家族保值回購價設置在六折,途觀L Pro設置在八折都是高于市場的平均線的,能做到這么高的原因就是因為產品力和品牌力。”上述汽車銷售人員表示。對比來看,目前保值率較高的保時捷在今年5月的保值率為76.5%。
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車市場交易較為復雜,“一車一況”的屬性一直有著“一車一價”的特征。因此,不少車企的“保值回購”對于車輛有著諸多的限制和苛刻的條件。比如,里程限制、附加金融服務等。
不同于此前其他車企設置的高門檻,上汽大眾ID.Care保值包回購計劃設置的條件較為寬松,只需保證3年內累計行駛里程不超過9萬公里,且累計理賠金額不超過車價的30%。
“上汽大眾的限制是很少的,3年累計里程不超過9萬公里,這是日常用戶很難開到的里程數。而3年累計理賠不超過30%的車價也很有誠意。根據大數據統計,一般只有1%的車主的出險才高出30%的車價。”上述汽車銷售人員表示。
不過,這也對車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俞經民曾表示:“我們與上汽保險公司直接購買了保險,有金融托底方案,保值回購是確鑿無疑能夠實現的。大家不必擔心我們會有財務負擔,也不用擔心我們無法兌現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