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北京7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北京今天發布《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作為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領先城市,北京出臺的這份方案突出加快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圍繞機器人、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領域打造標桿應用,力爭于2025年年底形成100個優秀的行業大模型產品和1000個行業成功案例。
北京是全國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密度最高、創新基礎最好、關鍵環節最全、產業規模最大和競爭力最強的地區。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產值突破2500億元,目前北京已備案上線大模型82款,占全國比重超四成,居全國第一。
今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5月30日,北京連發《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2023-2025年)》兩份文件。相隔不到兩個月,北京出臺《行動計劃》,旨在率先建設AI原生城市,推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應用高地。
7月26日,《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5)》新聞發布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攝
《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是,2025年年底,通過實施5個對標全球領先水平的標桿型應用工程,組織10個引領全國的示范性應用項目,推廣一批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商業化應用成果,力爭形成3-5個先進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礎大模型產品,100個優秀的行業大模型產品和1000個行業成功案例。
“《行動計劃》的實施周期是今明兩年,實際上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正是考慮到要加快應用的落地,同時隨著基礎模型智能水平的不斷提升,應用模式和路徑也要快速地迭代拓展。后續我們還將不斷地總結、接續、完善相關的支持舉措。”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林劍華說。
為何這份方案聚焦人工智能的應用?林劍華介紹,當前國際國內人工智能發展都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一方面從算力、數據、算法3個核心要素不斷推進大模型的攻關,另一方面同步推進大模型的行業應用,通過應用驗證、反哺模型智能水平的提升。
“超大的市場規模、海量的應用場景是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相對優勢。”林建華說,人工智能正加速與醫療、教育、文化、金融、消費、城市運行等領域的融合滲透,生產生活的“含智量”也在不斷提升,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行動計劃》從標桿應用、示范應用、商業應用等三個維度推動人工智能應用,構建大模型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景圖。
在標桿應用方面,依托首都優勢行業資源和科技創新能力,圍繞機器人、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5個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綜合型、標桿性的重大應用工程,促進大模型核心技術突破,增強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提高重點行業的科技水平和服務質量,形成大模型行業應用的新生態。
在示范性應用方面,圍繞科研探索政務服務、工業智能、金融管理、空間計算、數字營銷、司法服務、廣電傳媒、便利保障、內容安全等10個行業細分領域,支持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相關區、行業應用企業與大模型企業聯動結對,突破場景,落地共性難點,探索標準化、可復制、可推廣的大模型行業應用落地路徑。
商業化應用則從小切口場景入手,圍繞行業熱點和社會關切,充分發揮大模型技術革新對行業應用的賦能作用,依托行業企業,培育一批大模型商業化應用,布局建設一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聯合研發平臺,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和高質量數據,開放行業場景需求,建設聯合研發環境,吸引匯聚優勢創新團隊,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及產業落地。
林劍華表示,要構建主管部門、屬地、行業、用戶、模型企業等多方聯動機制,圍繞行業需求,匯聚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促進數據開放共享,打破數據孤島,高效匹配算力資源,強化用戶互動,不斷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和可解釋性,形成高效的行業解決方案,打造大模型行業應用的創新生態。
此外,《行動計劃》圍繞算力、數據、算法、資金、平臺、人才等應用發展核心要素及關鍵環節重點問題,提出6方面的保障措施,同時,加大安全保障,確保大模型應用合規、安全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