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正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科技型中小企業成為重要生力軍,而獨角獸則是其中的“排頭兵”,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活力與產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會議中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
如何推動廣大硬科技中小企業更快速地成長為獨角獸?根據智本社金融研究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以比亞迪、華為、聯想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通過產投結合的方式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已成為培育獨角獸的重要力量,它們每投資5家企業,至少1家成長為獨角獸類企業,其中還有不少是處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質獨角獸”。
數據顯示,聯想創投是唯一“新質獨角獸”投資孵化成功率超過25%、且數量超過50家的CVC機構。除了“投硬科技”之外,聯想創投近四成投資項目都是在企業A輪融資前進入,呈現出“投早投小”的投資偏好,具有“耐心資本”的典型特征。
孵化“新質獨角獸”,比亞迪、華為、聯想成功率位居前三
帶動中小企業成長壯大,龍頭企業發揮的引領帶動作用不可小覷。根據智本社金融研究院對10家科技龍頭企業CVC產投機構投資數據進行的分析,有5家機構目前已投資孵化了超過50家獨角獸類企業,分別為聯想創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集團、騰訊投資。
從投資規模來看,10家企業當中,作為互聯網平臺經濟代表的“BAT”投資的企業數量較多。但從投資質量來看,孵化出獨角獸類企業的成功率最高的卻是“BHL”,即比亞迪、聯想(聯想創投)、華為(哈勃投資)3家,其孵化獨角獸的成功率分別達到31.3%、27.7%、27.1%,實現了“每投資5家企業,至少1家成長為獨角獸類企業”。
圖片來自智本社
進一步聚焦到位于新質生產力核心賽道的“新質獨角獸”的培育,“BHL”的引領地位則更加凸顯。
所謂“新質獨角獸”,指處于新質生產力核心領域的硬科技獨角獸類企業。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和投資“8大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這“8+9”產業也被廣泛視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產業領域。處于這些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無疑能夠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從龍頭企業CVC投資孵化“新質獨角獸”的數據來看,成功率最高的前3名分別為:比亞迪、哈勃投資、聯想創投,分別達到31.3%、27.1%、25.2%。這3家機構每投資4家創業公司,就有1家成長為“新質獨角獸”,成功率遠高于其他機構。其中,聯想創投同時具備大規模和高成功率優勢,是唯一新質獨角獸投資孵化成功率超過25%、且數量超過50家的CVC機構。
圖片來自智本社
除此之外,聯想創投也在“投早投小”方面表現卓著。通過分析龍頭企業CVC投資輪次數據發現,聯想、小米、海爾、TCL、百度5家龍頭企業CVC表現突出,超過1/5的投資項目都是在企業發展早期(AI輪前)進入。其中,排名第一的聯想創投,近四成投資項目都是在企業A輪融資前進入,占比數據排名第一。
圖片來自智本社
“BHL”何以超越“BAT”,成為“新質生產力龍頭”?
從數據來看,以比亞迪、華為、聯想為代表的科技龍頭,在帶動硬科技中小企業成長、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積蓄動能方面,發揮了如“火車頭”一般的引領帶動作用。
那么,為何“BHL”為何能在眾多龍頭企業中脫穎而出?智本社金融研究院認為,身處新質生產力“8+9”核心賽道的比亞迪、華為、聯想,站在時代轉向的浪潮前端,獲得了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更不容忽視的是,這3家企業都擁有深厚產業根基,是鏈主型企業。它們的投資更著眼于服務母公司的研發創新和業務創新,相比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它們出于自身完善產業生態的訴求,有更強意愿投資孵化硬科技中小企業。另外,它們也更有能力識別“硬科技潛力股”,并從資金、業務、技術等多個維度給予有效扶持,實現“內生外化”。
以聯想為例。聯想集團建立了“三級火箭”的研發體系,將公司的創新體系分為三級,其中產品事業部主要負責未來1~2年的產品研發和創新;聯想研究院主要負責未來2~5年的前瞻性研究,創新成果直接支持事業部的產品創新;聯想創投集團作為“瞭望塔”,主要負責內部孵化風險投資,關注未來5到10年的科技產業發展。
作為“瞭望塔”,聯想創投在聯想集團內部承擔著探索未來的使命,致力于幫助母公司構建生態、發現新技術、進入新領域。投資完畢后,聯想創投會將聯想集團生態內的資源賦能給被投企業,同時以被投企業的優秀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提升聯想集團服務能力,最終實現構建“雙贏”體系。截至目前,聯想創投已有半數以上成員企業與聯想集團產生多層面的合作,實現聯想與被投企業之間的雙向賦能。